我们为什么崇拜苦受?

我们为什么崇拜苦受?

忧郁

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得知一个事实:只要活着,就会不断遭受苦受(unpleasure);而我们也在不断地无意识地去尽自己所能驾驭这种苦受的经历。这本没什么,因为上一个苦受已经过去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准备应对下一场苦难,尽管是近似的。但总有人会奇怪地崇拜这种苦难,更有甚者会沉浸在先前的苦难之中。这个观察令我十分不解。

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单单崇拜某一种感受。感受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当我们有一种感受的时候,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必然和某一个对象相联系。比如,想到游乐园的时候,我们会开心;看到食物的时候,我们会有喜欢或讨厌的情绪;想到去世的某人,我们也许会悲伤。如果某种感受没有对应的对象的话,是会令人抓狂的也会飘渺消散的;比如,阿尔兹海默症(不用「老年痴呆」因为不想污名化以及这个病症已经「年轻化」了)病人的激烈的行为,就是因为有一种感受,但是相关的对象却怎么也不能再现;而时间一长,便会消散了。

Thanks for reading ReThink!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所以,我们不能说,被崇拜的苦受还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悬浮的感觉,而一定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因为我们趋乐避苦,所以崇拜苦受者一定也是喜欢「受虐」的(p75);除此之外,他们也符合恋物癖的一些特征。在讨论这两个方面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丧失、自恋以及其怀旧这三个方面的纠葛。首先,崇拜苦受者是忧郁的。

正常来说,当一个苦受过去之后,我们便会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丧失了,即哀悼。哀悼是一种我们丧失所爱者(如人、国家、自由、理想等事物)或者可用以取代人抽象物的反应。

虽然哀悼中包含着严重的背离正常的生活态度,但是绝不会是一种病态的。

哀悼对应的是一种正常的对象关系(object-relationship)。当我们失去对象之后,我们会失去接受任何新爱对象的能力,也转离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活动。这种过程或者产生的心情,我们称之为「痛苦」。在经过现实考验(reality testing)之后,我们能够明确认识到所爱者已经不存在了,应该把所有依附在该对象上的力比多撤回。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我们需要尊重现实,日子才能够过下去。当哀悼的过程完成后,自我便会再次成为自由之身,也不再受到压抑(p66–67)。于是,我们便会将这种力比多再次投注到新的对象上。失恋和再恋爱也属于此过程。比如,cosplay、漫展等是通过哀悼的方式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现实或网络)去回忆、纪念那个动漫人物;但是我们也会去追一些新的动漫人物。于是,我们喜欢的、值得怀念的动漫人物越来越多。这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对象关系。

但是,「人就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一个力比多的立足之地,甚至一个替代物正向他招手时依然如此。这样的反对可以强烈到完全转离现实,并以一种一厢情愿的精神病幻觉为媒介,死抓着对象不放」(p66)。这便是包含哀悼但是更加严重的情况——忧郁。

我们可以说崇拜苦受者都是忧郁的。他们对外在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丧失爱的能力,抑制所有行动,「并且把自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