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照顾、平衡、精神分析迷思、后摇分享

从开学到现在,学校里不管是教授、教科书还是同学都在说“self-care”自我照顾。但我始终对这个单词感到迷茫,实在不知道那些算是self-care。我也深深地觉得,它和 self-love(自爱)和初级自恋(primary narcissism)差不多。


上周,老师又给我们很多关于职业道路的信息,因为明年开始到毕业,我们要自己找培训(practicum)和实习(internship)。而因为季节和天气的原因,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加重了我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它也放大了未来的未知带给我的不安感。

于是,我每天晚上都要通过强迫自己看电视剧看到凌晨两点,等困意袭来,才能安然入睡。我本来想尝试冥想的,但我发现,巨大的压力之下,我无法驱使自己冥想。所以,我只能通过看剧,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去转移我的注意力,或者说是压抑(repress)这些负面情绪。后来,我发现看剧也很无聊了。所以,现在,我又回到了最初的自愈方案:听后摇(post rock)。我会在文末列出推荐的后摇,如果你有一些私藏,不妨发邮件或者评论告诉我。

我有一门团体治疗的课程,每节课的下半节课,我们都会去到之前被指定分配的房间和 TA 模拟小组治疗。在我们的小组治疗当中,我们也谈到了焦虑、未知和self-care。当我将我的事情分享到团体治疗课上的小组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说这也是一种 self-care。

可我对此表示怀疑。

我压力大还喜欢吃东西。吃东西能缓解我的情绪。刚去美国上大学的时候,还是秋冬季,我的情绪上来之后,通过吃中餐缓解自己的情绪,基本每顿都要吃好多。但我也意识到体重的增加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不好的。虽然吃能让我感到开心,但我的体重增加了。虽然看电视剧能缓解我的情绪,但熬夜对我的身体也不好。

于是,我问:这是 self-care吗?self-care 不应该是对身心健康都好的活动吗?

另一位同学说:在她工作的地方有一个 self-care 的图表,好像有 8 个方面,但没有一个方面能够包含二者。

我说:所以,平衡很难。

平衡(balance)几乎是心理治疗和宗教中的一个恒古不变的、不断追寻的主题。卡尔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追寻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平衡,B.F. Skinner 的行为主义追寻人与环境的平衡,弗洛伊德试图找寻性本能和死本能,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之间的平衡,荣格则找寻心理类型之间的平衡……中医注重阴阳调和,《金刚经》中则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言。回到生活,则是平衡生活与工作;其中又有陪伴家人和工作的平衡。

我们为什么崇拜苦受?
一 苦难何为? 虽然弗洛伊德在《超越享乐原则》一文的开篇就写道,他们并不关切享乐原则「何种程度上趋向或采用了历史上以敬建立的任何特殊哲学体系」,但我还是想说一下人类的本质,即自私的(self-interest)。这个单词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经常出现。 霍布斯描绘了一个自然状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人类被一个欲望所驱使,这个欲望是确保自己一直活着且尽可能活得好。但在这个世界中,霍布斯认为这个世界中的物质是稀缺的,所以相对平等的人类通过竞争或者战斗的方式去掠夺物资,比如疫情时期的哄抢超市;又因为我们担心自己无法拥有足够的物质与满足欲望,所以为了自我保存,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时刻处于警惕的状态,从而避免死亡。

找到平衡也许不是我们这一生的目标,但是如何寻找平衡才是我们这一生的目标。

虽然我也认可,吃东西和看电视剧是在那个情况之下的 self-care ,但很难说服我。我的苦受来自于现实原则带给我的死亡恐惧,而为了应对这样的恐惧,我们内心的防御机制——自恋——被唤醒,所以为了满足或者充盈自我(ego),享乐原则被召唤,于是,我才能够心安理得地吃东西或者按电视剧去排解这些情绪。而当享乐原则过度的时候,现实原则又会回来对冲它,这种轮回驱使着我们活着。所以,当情绪缓和的时候,我会迫使自己去睡觉;我会意识到吃太多,有种莫名的负罪感,从而停止吃东西。

我为什么有苦受的感觉,现在看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无法享乐,即达到我理想的未来的状态。这种「如果达到能带来快乐」的享乐的情况,在现在没有与之匹配的宣泄口,于是被压抑,从而变为了苦受。

所以,这些明显不是 self-care,而是 self-love(自恋的替换词汇)。如此,我很难认同 self-care 这个词汇,因为它削弱了 self-love 的力量,也令我们很难意识到自恋的优势,其中也没有自我保护的概念。

在团体之中,同学也分享了他们的方式,比如刷碗,看到整洁的餐具感觉良好;偶尔出去散散步什么的。仔细想想,因为学业压力,我也很久没有看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和写作了。

计划每天都开始写点儿东西。

精神分析的迷思

对于精神分析,美国咨询硕士的教育是比较离谱。没有一个人去阅读和分析弗洛伊德的原文,也只是通过社会或者社交媒体的观点放大自己认为的缺点,而否定了他原本的贡献。我曾在课后和教授讨论一些观点的时候,说到了精神分析。可能是我现在说话,只要能想到的出处,都会引用的原因吧,比如,“斯金纳曾写过……,弗洛伊德曾写过……”,教授误会我的语气,认为我在挑战他的权威什么的,然后报告到负责我的 advisor(辅导员)那儿去了,他警告我不要谈论精神分析的东西「精神分析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人在用了。你要不要考虑是否真的适合咨询这条道路?」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