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伊底》讲了什么

自我和伊底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

《自我和伊底》讲了什么

目录:

  • 意识和无意识

  • 自我和伊底

    • 内部感知

    • 自我

  • 自我和超我

    • 俄狄浦斯情结

    • 超我

  • 两种本能

  • 自我的独立关系

  • 总结

心理生活的划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基于的根本前提;仅有这种划分,它才能够理解病态心理过程,这些过程既常见又重要,并且能够进行科学协调。换一种方式再次陈述:精神分析学不能接受意识是心理生活本质的观点,而必须将意识视为心理生活的一个属性,可以与其它属性共存或不存在。

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在这篇文章中解释了意识的结构: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意识很好理解,即是对最直接和最确定的感知。前意识是延迟的,且可以随时变成意识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不能被意识到,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阻碍着它们。

压抑(repression)是一种被意识到之前就存在着的意念;阻抗(resistance)是一种在分析工作中,压抑和维持这种压抑的力量。从这样的压抑理论之中,我们便找到了无意识。

然而,我们看到,我们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在的,但能够变成意识的无意识;另一种是被压抑的,它本身并不能够变成意识,也不需要经过更多的努力。于是,我们将潜意识定义为前意识,而无意识则被限定为动态无意识中的被压抑部分。因此,现在我们有了三个术语:意识(Cs.)、前意识(Pcs.)和无意识(Ucs.),它们不再仅仅是描述性质的。由于前意识(Pcs.)比无意识(Ucs.)更接近于意识(Cs.),所以当我们已经将无意识称为心理性质时,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将潜在的Pcs.也视作心理性质。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每一天中,有人会问你「你现在在干什么?」(意识),「你刚才吃了什么」或者「你中午吃了什么」是前意识,而无意识只能在分析中通过跨越阻抗得以呈现。

区别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核心在于感知问题,需要明确回答“是”或“否”。但感知行为本身并不能解释事物被感知或未被感知的原因。意识依赖于“自我”(ego),它控制着我们如何向外界表达兴奋。

自我是一个精神实体,监管着所有内部过程,并在夜晚入睡时审查(investigate)梦境。压抑也源自“自我”,人们通过压抑试图将某些心理趋势排除在意识以及其他有效活动之外。分析中,这些被排斥的趋势与“自我”形成对立,而分析的任务就是消除由此产生的冲突情绪。

除此之外,“自我”也具有无意识的特性,其行为与被压抑者相似——即在缺乏主观认知的情况下产生强烈影响,并需要特殊处理才能变得有意识。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对立关系来替代现有的。这个“新”的对立关系基于我们对心灵结构条件的理解–连贯的“自我”与从其分裂出来的被压抑者之间存在冲突。我们发现并非所有无意识都是被压抑者,尽管所有被压抑者都是无意识。部分“自我”是无意识,但这种无意识不像潜伏状态那样可以轻易转变为有意识。

当我们认为需要假设存在第三种形式的无意识时,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无意识”这个概念开始失去明确含义。它已经成了一种可能具有多重解读的属性,并不能作为深入理解和得出结论的依据。

自我和伊底

我们对无意识和前意识的理解与我们对意识本身的认知密切相关。意识被视为心理机制的表面,是接收外部世界信息的初级系统。区分无意识思维和前意识思维关键在于,前者处理未知内容,后者则与言语表象(word-repsentation)有关。

言语表象是记忆残留,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可以再次进入我们的意识。只有曾经被感知过并成为了我们主观体验的事物才能重新变得明晰可见;最生动的记忆总能与幻觉和外部感知区分开来。世界表象的残余有三:听觉、视觉和文字记忆(或者是象征记忆)。我在此处联想到了征象(symbole)。

弗洛伊德采用了 Varendonck 对视觉思考的观察:

  • 通常只有具体的思维主题才会成为意识。
  • 主题:特别特征化的思想;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无法通过视觉表达给出。
  • 图像思维只是一种非常不完整的意识形式
  •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完整的意识形式比用语言思考更接近无意识过程,并且从本体发生和种群发生角度来看,它无疑比后者更古老。虽然外部感知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很明确,但要理解内部感知如何与自我相关,则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促使我们质疑是否准确地将所有意识仅归因于一个单一的表面系统,比如 Pcpt.-Cs。

内部感知(Internal Perception)

要转化为明确感知,内部元素必须通过记忆痕迹转换为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源自精神器官不同深度产生多样性质甚至相反特征的体验。自我起始于感知系统,并构成了其核心。自我虽然属于无意识范围但并非完全与伊底隔离开来。

被压抑下来的情绪或想法仍然是伊底的一部分,并可以通过伊底与自我的交流浮现出来。自我努力将外界影响引入伊底,试图以现实原则替代伊底的快乐追求。

内部感知产生了一种深层的心理感觉,这些感觉分布广泛,与外部感知相似。它们可能来自不同地方,因此可能具有不同甚至对立的特性。例如,愉快的感觉本身没有驱动力,而不愉快的感觉则具有强烈驱动力,代表着能量投入增加。换句话说,愉悦体验并不强烈驱使我们行动,而不愉悦体验却强烈推动着我们去做出改变。在心理事件中,这些感觉变得有意识,并被称为定量和定性的“某物”(something)。只有当这些“某物”传递到 Pcpt 系统时才会进入意识状态。

该过程类似于被压抑的冲动,在人们意识到强迫行为之前通常并未注意到其驱使力量。只有当存在对强迫行为的反抗或排泄反应停滞时,不愉快的情绪才以不悦形式显现出来。

另外,由生理需求引发无意识状态下紧张和疼痛也是一种内外部感知交融现象。即便源自外界, 它仍然像内部感知那样呈现出来。因此, 只有通过达到 Pcpt 系统, 感觉和情绪才能进入意识状态;如果前进路径被阻挡,它们就不会作为感觉出现,尽管在激发过程中与其对应的“某物”是相同的。

对于无意识的情绪,其特点是:必须先在无意识系统(Ucs.)中形成思想联系,然后才能引入到意识系统(Cs.)。而直接表达的情绪则不需要这样做。当涉及到情绪时,并不存在意识和前意识系统(Pcs.)之间的区别;此处没有前意识系统,感受只有两种状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即使它们体现在语言上,在变为有意识状态时并非由环境因素触发,而是直接转变为有意识。

语言呈现很明确:通过插入内部思考过程将其转化为感知。这就像证明所有知诓都源自外部感知一样。当超投注的思考过程发生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知到思想——就好像它们来自外部一样,并因此被认定为真实。

自我

自我它自己本身是无意识的。用教授的话说,虽然我们知道自我钳制着超我和伊底,但它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弗洛伊德写到:

我们现在将个体视为一个心理伊底,无意识且未知,在其表面上驻留着自我。这个自我是从被称为 Pcpt 的核心系统发展而来的。然而,自我并没有完全包含伊底的全部内容,只有到一定程度上通过Pcpt系统形成了自己的表面 - 有点像胚盘休息在卵子上那样。自我和伊底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它们的下部分相互融合。被压抑的元素也与伊底融合,并且基本上是其一部分。由于压抑阻力,这些被压抑的方面与自我明显地分离开来;然而,它们仍然可以通过伊底的方式与自我进行交互作用。

也许,自我戴着一顶听觉帽子——只是在一侧,正如我们从大脑解剖学中了解到的。可以说它戴得歪斜。很容易看出,自我是由外部世界通过Pcpt-Cs媒介直接影响而改变的伊底的那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表面差异化的延伸。

自我试图将外部世界的影响引导到伊底及其倾向上,并努力用现实原则替代无限制地统治着伊底的快乐原则。对于自我来说,知觉扮演着在伊底中属于本能的角色。

自我代表了所谓的理性和常识,与包含激情的伊底的区别开来。(19)

自我的功能:

  • 它对运动方式的控制权归其所有。
  • 它习惯于把伊底的意愿转化为伊底自己的意愿一样。

首先,自我是一个身体自我的概念,不仅仅是表面的存在,而是表面的投射。有证据显示即使复杂且需要深思熟虑的智力操作也可以在无意识中进行,并且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内。例如,在睡眠中解决数学问题。另外,自我批评和意识能力都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重大影响;无意识中的内疚感对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为康复之路设置了强大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最低还是最高层次的自我部分都可能处于无意识状态。

我们对于无意识和潜在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密切相关。 意识被视为心灵机器接收外界信息并处理这些信息到达初级系统阶段时所呈现出来的表象。 未经思考与潜在思维之间关键区别就在于前者处理未知事物,后者则与语言呈现相连。

语言呈现实际上就是记忆残留物——曾经被感知过并可能再次变得清鲜明亮。只有那些曾经以清鲜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事物才能再次出现。为了变得清鲜,内部元素必须将自己转化为外部感知,这是通过记忆痕迹实现的。

内部感知产生来自心灵深处各个层面的感觉。 这些感觉可能同时来自多个地方,并且可能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特质。愉悦并非本质上驱使我们行动,而不愉悦则强烈推动我们行动,表明一种增强的能量投入。

自我被认为起源于感知系统,并构成其核心。自我被视作无意识状态,并与伊底没有明显区别。压抑部分属于伊底,并可以通过伊底的方式与自我进行沟通。 自我努力引入外界对伊底的影响及其倾向性,试图用现实原则取代伊底的快乐原则。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