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一部解构教育的「正喜剧」

也许是开心麻花最有深意的一部电影,近年来的巅峰之作

《抓娃娃》:一部解构教育的「正喜剧」

2024.8.11 更新:被简单心理借鉴了。


我连刷了《默杀》和《抓娃娃》,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抓娃娃》。

关注我,重新思考那些你未曾发现的内容!

如果你想在电影院里哈哈大笑,抓娃娃一定不会在你的选择里。观看电影时,我们根本无法忽略背后有关教育的严肃问题。这个问题总会在欢笑停止之后出现,如同幽灵一样在你思绪飘荡:我们究竟怎样教育孩子?我们应该选择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还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抓娃娃》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抓娃娃是一部由沈腾马丽主演,由彭大魔、闫非导演,两位导演同样也是编剧,和林炳宝共同撰写了剧本。整体上,它讲了一个富有的父亲马成钢为了给自己培养接班人,从而将自己的小儿子马继业和一大家人佣人搬到了「贫民窟」。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逐渐发现身边的人都越来越不对劲。

为了正确地将培养孩子成自己的接班人,马成钢重金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隐藏在家里的地下室。也直接回应了英文片名:Successor。于是,电影在这样一种「给观众揭露」下逐渐开始了。

例如,一级厨师负责小马的饮食,化学家分析小马的身体指标,外教培养小马的英语能力,教育家李老师负责小马的教育,保镖跟踪记录并保护小马。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尽可能实现马总的愿望——让小马考上清华或北大——从而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确保小马未来能够顺利考上清北大学。

电影伊始从全景和近景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贫穷的状况,比如破陋的房屋、有年代感的服饰、装修,并用「扶贫」家庭的贾总家访打破、揭露了这种表明的贫穷。

骄傲的贾总本想彰显身份,却在一贫如洗的马总家里掉了面儿。虽然斯是陋室,但给客人喝的是咖啡,抽的是雪茄。

观众立刻明白这是一种虚伪、欺骗式的贫穷,而又因为家庭真实的富裕,以致这种贫穷是轻松的,或者说不至于非常沉重。所以,我们才能享受电影中演员们带来的肢体喜剧,在包袱处哈哈一乐。

紧接着,我们知道了马总搬到这个地方的两个目的:

  1. 让孩子吃苦,尤其是吃自己当年受过的苦
  2. 在自己的教育下,让孩子考上清北大学,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

重新思考 · RE 是一个心理、人文的邮报。每周六和 400 人分享深度心理内容,以及内容丰富的 Notion 数据库

马大俊:被忽略的儿子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马成钢的教育结果看上去「非常正确」,即马继业在模考中拿到了 707 分,一个能上非常好的大学的成绩。

马大俊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马总教育上失败的一面。

电影并没有具体交代马大俊的身世来历。唯一的线索是对二人的称呼。管春兰叫「姨」,管马总叫「爸」,说明他与小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兄弟二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小马为了换上因为购买平板的投机行为造成家里资金「亏损」的后果而在马路上捡瓶子。出于对自己兄弟的关心,马大俊派自己在国外结拜的义弟「马彼得」请弟弟吃大餐,然后接到自己家里洗澡。因为大家,甚至马总,都快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闹了一场误会。这样的误会以「被陌生人绑架」而骗了过去。

我们已经知道,马总的教育完全基于自恋之上的。马总肯定会在马大俊身上也尝试过自恋投射,但是失败的。至于怎么失败的,我们当然可以说马大俊不像马继业有这样的学习天赋。

可另一方面,对马大俊的完全的忽略,缺乏陪伴,和言传身教。

马大俊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没见过父亲了。他们之间是否通过电话,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一直在陪伴马继业,而对马大俊则是「你在外面不要管我叫爸」。

豆瓣的电影简介里说,马总大号练废了。现在来看,并不是马总本人的大号,而是马总的大号儿子练废了,于是开始用小儿子替代之,以不允许失败地完成自己的「永生」。

在马成钢的眼里,每每看到马大俊,都能看到失败的自己。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可能根本不敢面对这样的失败,也因为自己从小吃苦的经历,让自己不允许失败。所以,马总将他的失败送到了国外。

因为对大儿子非常放纵导致的失败,令马成钢非常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恐惧,他将马大俊送到了国外。为了不让自己再经历这样的失败,他不择手段地控制马继业,以自己规划的道路前行。

所以,马大俊看到马成钢则开始抱怨说他偏心,只全心全意地照顾弟弟。他也非常嫉妒弟弟能享受到自己从没有过的父爱。他希望父亲能够好好看看自己,提出了自己想要创业,但马总根本不同意。二者之间的争论也被马继业的突然到访打断了。后来,电影通过剪辑,让观众成功地认为他想要绑架弟弟。可事实上,他由于心地善良,而且傻不愣登的,也就没有兄弟争宠的戏份。

他不再想证明自己给父亲看了——自我理想——而是挑战自我的极限——树立了理想自我,证明给自己看。于是,他和义弟一起征服了雪山。在雪山上,他喊道,「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他通过完成这样一件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情,成功的弑父,打破了他者强加的自我理想,达成了理想自我。

那一刻,马大俊不再需要他者对自己的认可了,感受到真实自我的存在。

马成钢:自恋的父亲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他们刚刚重生下的那种自恋。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到处都是完美的,其实是将他们自己早年放弃的所有梦想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婴儿陛下」将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欲望和梦想」,从而确保父母自己的永生。比如,男孩应该代替父亲成为伟人或英雄;女孩则应嫁给王子作为补偿母亲晚来之福。

在父亲投射自恋之前,小马的姥姥姥爷早就自恋投射到小马身上了。

他们将孩子宠得不得了,孩子不喂不吃饭,不摇就不睡觉,而且巨胖无比。在家里,这简直就是一个「婴儿陛下」。如果父母不介入,那么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藐视一切的自大狂。

马成钢是一个自恋的父亲。他代表着世界上所有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家庭中的父亲。

因为自己的成功,他的自我力比多是非常充盈的,以致外溢,成为对象力比多,由此产生爱。他将自己投射在了大儿子身上,将其视为理想化的自己。

马总最开始也一定爱他的大儿子马大俊,也是按照教育继业那样教育大俊。但是,可能因为家庭结构的变故,比如离婚。

那时候,也许是自己正当年,正满怀冲劲儿的时候,公司太忙,就没有时间继续教育、继续陪伴。

当迟暮之年来临,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也意识到培养大儿子的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失败。

作为一个在商业上持续成功、从未失败过的人(西虹市首富),他无法接受失败的自己。这种失败导致了理想(自我)的失败和自我力比多的损伤。于是,从而开启了次级(继发)自恋的保护机制,回收了力比多。

马成钢不希望看到失败的自己,作为一个商人,他不再投出大量的对象力比多到大竣身上,而选择只给钱,并且送到了国外。

他希望和大俊的关系就是《甄嬛传》里皇帝和宜修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

这种损伤、创伤也带来了更深入的死亡恐惧。马总担心自己的家业得不到继承,自己无法「永生」。

为了应对减少这样的恐惧,他孤注一掷地再次将自己投射到了小儿子马继业身上,付出了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换句话说,他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对象力比多,让自己再次永生。

对象力比多损耗越多,自我力比多就越少

马成钢认为,只要按照他设定的路线,马继业一定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他派出了「凝视」摄像头和「审查者」超我。

通过让自己成为了继业的无处不在的他者,用自己「全能」的力量无时无刻监视、审查、强行控制马继业,让他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