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还是误会?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假阳性

误诊还是误会?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假阳性

了解症状的背景和发生时间对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双向情感障碍是非常关键的。不幸的是,这些关键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表明,从症状最初出现到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平均需要延误达 10 年之久。

如果某人在接受精神评估时呈现出抑郁发作,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可能性通常会大大延迟。对于所有呈现出抑郁症状的个体,医生至少应进行评估,以排除是否存在以往的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在没有药物滥用的前提下),同时考虑是否有家族性双向情感障碍病史。

对个体症状的更深入理解以及对表面抑郁症状的深究有助于减少诊断误差和治疗延迟。在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中,无论是误诊还是漏诊,都可能与将青春期和 20 多岁初期的症状误认为是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有关。

因此,识别这些症状是否与基线状态有明显区别非常重要。

通常,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是特别容易出现冲动、易怒、冒险行为、睡眠问题和娱乐性物质使用的时间段。趋势数据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双向情感障碍的过度诊断是存在的。

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这种增加是由于更多的适当筛查,另一方面,则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患者通过互联网自行查询症状或整体诊断不准确导致的。

虽然筛查工具本身不具有诊断性,但它有助于澄清症状的背景,确保重要的背景信息得到关注。

筛查工具虽然重要,但不能与诊断工具混为一谈。在精神病学领域,我们可以将临床医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使用经过验证的筛查工具的医生,另一种则不使用这些工具。

据研究,目前采用测量为基础的护理方法的行为健康从业者不足 20%。这种低使用率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对患者隐私的担忧、保险及病历处理的压力,以及有些医生认为仅凭临床判断已足够的观点。

然而,数据显示,仅依靠临床判断,医生只能在大约 21.4% 的情况中及时发现患者状况的早期恶化。采用基于测量的护理方法则可以将恶化率降低 4% 至 8%,同时带来更积极的治疗结果。

患者的自我报告评估无疑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工具,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评估只是整个诊断过程的第一步。如果筛查结果呈阳性,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评估。

一个优秀的筛查工具应该具备高灵敏度,能够识别出几乎所有患有该疾病的个体,并具有高阴性预测值,从而能在筛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排除该病。虽然对于筛查而言,高特异性或高阳性预测值可能不是至关重要的,但高效的筛查工具是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的关键。

为了减少误诊的风险,临床医生必须坚定不移地认识到,将筛查视作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在忙碌的临床实践中,将阳性的筛查结果直接当作确诊的诱惑虽大,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 TP - 总阳性数;FN - 假阴性数;TN - 总阴性数;FP - 假阳性数

重新思考 · RE is 是一份由读者支持和人类创作的出版物。您的订阅使本页面得以继续,因此,如果您有能力并相信为好文章付费,请考虑成为付费订阅者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