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厌恶媒体了

自从操作过新媒体运营后,我就再也不想干这份工作了。即使我可以依据精神分析和市场学理论,干得游刃有余,比如两个纯素人小红书账号纯自然流量,都有爆贴;营销方案仍被某家手机壳公司采用。但,生理本能就是不想。

这是一种本能的抗拒,抗拒背后的那种被奴役、阉割之风险,而为之舍弃的闲暇,令我行将就木,大脑如同猛吃了冰淇淋一样被冻住了,毫无生机。

B 站广告(明广、暗广、插入广告)、UP 内卷、群体抽象、阴阳人、谜语人泛滥,评论区和弹幕充斥着愤怒,恍如一个赛博精神病院,里面充斥着大量神经症病人、歇斯底里症病人。每个「区」、「赛道」都是一个小型的自恋性圈子,通过密闻和密语保留着边界和自身的「律法」拉帮结派,抵御外来者。

这些圈子没有包容性,包容地前提是需要学习他们的规则、潜规则、密语等律法和语言,得到一种虚幻的身份认同,成为成员,并且为之奋斗。只要一些人犯了错,便群起而攻之,「宽容」和「理解」在这样的浪潮中被瞬间吞噬了。

取消文化 在互联网上盛行,势必要将对象粉碎、取缔、消逝。


精神分析视角的新媒体

自媒体平台很大程度上都推荐一些特别吸睛的封面。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就是要找到欲望的原因——objet a,缺失

通过巧妙地营造这种缺失感,平台能够有效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持续探索的欲望。深入分析,这种缺失感主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映射了人类欲望的不同方面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换句话说,在商业社会中,我们就是要「逆-精神分析」或者「反-(助人)心理学」,即合理利用大众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您已经是营销行业的人士,可以结合以下参考与其他营销类书籍,也可以在评论里补充案例;如果您不太了解营销,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广告,记录下来,或者从例子了解。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