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min read

我删掉了所有记录时间的 App,然后找回了时间

我删掉了所有记录时间的 App,然后找回了时间
Photo by Aron Visuals / Unsplash

我删掉了所有以「记录」为名的 App。无论是切割时间的番茄钟,还是量化习惯的打卡软件,我都一一清空了。

坦率地说,它们于我已是鸡肋,有些甚至许久未曾点开。删除的动作干脆利落,之后内心也未起波澜。预想中的焦虑与空虚并未出现,反而一片澄明。

我们真的需要这些软件吗?或许有人需要借助外力来校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或是在特定区间内维持专注。但于我而言,若要计时,手机自带的倒计时便已足够。

我曾购入一个锦宫的便携计时器,提醒自己定时休息。

然而,作为一个内在节奏感更强的 P 人,我很难遵循机器设定的刚性时间。比如,一个 50 分钟的专注周期结束,提示音响起,但我的稿子正写到关键处,文思泉涌,灵感充沛——此刻贪婪的我,又怎会甘心起身离开?

结果往往是,直到下一个倒计时尚余 30 分钟,我才终于站起来活动。驱动我休息的,不再是计时器冰冷的提示音,而是来自身体的真实反馈。当脖颈的僵硬、腰椎的酸胀、手腕的疲惫发出信号,我便知道,是时候停下了。

若你平时难以察觉身体的信号,我诚恳推荐冥想中的「身体扫描」。在 20 到 40 分钟里,跟随指引,将意识如探照灯般从头顶一寸寸移至脚趾,再缓缓回归。这是一个重建身心连接、放大内在感知的美妙过程。

饮食同理,亦是身体感知的试金石。关于吃饭,我们听过太多教条。有人说“一日三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了管理的便利而牺牲了个体节律;健康指南强调三餐的必要性;另一些声音则提倡“饿了才吃”,16+8 轻断食法与健身者的“一日多餐”更是颠覆了传统餐次。

我的家庭饮食观念颇为传统:三餐一顿不能少,且顿顿要有主食。即便毫无饿意,我也会被叫上餐桌,至少“吃点菜”。在这种“为吃而吃”的模式下,减重成了一纸空谈,即便每日散步,也难以创造热量缺口。

独处时,我才得以回归身体的节律:饿了,便吃;不饿,则不吃。当然,纯粹的顺从欲望并不可取,身体的信号需要经过理性的诠释与引导,此为后话,暂不展开。

删除它们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对「分享欲」的祛魅。这类 App 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捆绑着某种形式的“分享”:年度总结、打卡截图、时间饼图……在断续的使用中,我始终不明白这些精美的统计图表于我何益。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上午阅读,下午写作,中间穿插了午饭和视频。这些本就发生的事,为何需要再次包装与展示?

难道是为了满足分享之后,那份由外部点赞构筑的成就感?在一个时间与价值被粗暴划上等号的世界,仿佛没有数据记录,生命便是一片虚无。我们记录,是为了消除这份焦虑吗?自我的确认,真的必须经由“他者”的目光来完成吗?

我并非全盘否定“记录”本身,而是警惕那种“为了记录而记录”的异化——当记录的目的变成了最后的“分享”,我们就忽略了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请记住,记录的初衷是内求,而非外彰;它应当是自私的,而非表演性的。

最后,则是现实到有些乏味的理由:价格。如今的订阅费不容小觑,而其功能,一个免费的 Notion Database 便足以复刻。

若你没有强烈的分享欲,又恰好是 iPhone 用户,通过「快捷指令」便能轻松实现番茄钟。更纯粹的,莫过于手机自带的时钟 App。

我目前没有严格的记录习惯,因为我不想成为时间的奴隶。若日后确有需求,我会倾向于使用 Interstitial Journaling,只用最简单的方式记下阅读的书名页码,或写作的主题与耗时。

什么是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Interstitial Journaling,中文常译作「间隙日记」,是由 Tony Stubblebine 提出的一种极简生产力方法。其心法至简:在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空隙,快速记下你刚完成了什么,以及你打算做什么。

它不像番茄钟那样切割时间,也不像传统日记那样要求情感抒发。它更像一场与自己的微型对话,一个将飘散的注意力重新锚定于此刻的仪式。

操作极其简单,三步即可:

  1. 记下当前时间例如:“10:15 AM”。这并非为了统计,而是提醒自己——一段旅程已毕,新的航程即将开启。
  2. 写下刚完成了什么例如:“回复完上午所有重要邮件,确认了市场部会议细节。” 这句话会为上一个任务画上一个清晰的句号,帮助大脑完成“收尾”,将注意力彻底抽离。
  3. 写下接下来要做什么例如:“接下来写《删掉记录 App》的文章初稿,从大纲开始。” 这如同一句轻柔的启动指令,让你更平滑地进入下一段专注,避免陷入“先刷几分钟手机”的模糊地带。

每当任务切换,无论是从工作到休息,还是从阅读到写作,都可以重复这三步。

为什么它值得尝试?

  • 对抗分心与拖延: “写下来”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个缓冲。在你无意识地想打开社交媒体时,这个微小的仪式足以让你停顿,将注意力拉回正轨。
  • 斩断注意力残留: 它帮助我们利落地“切断尾巴”,让思绪彻底离开上一个任务,从而更完整地投入到当下。
  • 提供轻盈的成就感: 一天结束,翻看这几行简单的文字,你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这种朴素而直接的确认,比任何彩色图表都更有力量。
  • 回归过程,而非结果: 它不追求统计,不鼓励分享,没有“连续打卡”的压力。它只关心一个问题:此刻,你在做什么? 这与文章开头的“记录是为了自己”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点击领取 Log 模板

结语

你真的需要那个 App 来告诉你,你今天专注了吗?你真的需要一张年度图表,来证明过去一年的价值吗?

也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记录,而是更少的干扰;不是更精准的量化,而是更深刻的体验。归根结底,无论是倾听身体的声音,还是采用「间隙日记」,其核心都是一致的:将注意力的缰绳,从外部的工具和评价体系中,收回到自己手里。

删除那些 App,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我们不再为了“记录”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记录的那一刻。这片刻的空白与自由,远比任何一张打卡日历都来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