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

冲浪的时候,找到的一篇旧闻。我很难找到当时的视频了。由于是编者写的,难免会有错别字,我用 AI 修改了几处,也附上了原文链接,方便你收藏浏览。

陈重议

https://www.eeo.com.cn/2012/1008/234335.shtml

如果说人生是一抹风景,那么爱情一定是它的花朵。作为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像奇妙的万花筒,变幻出无数形态,然而,古今中外也不乏不相信爱情的,哲学家培根说爱情是骗人的把戏。爱情在舞台上是主题,但在人生中是惑人的魔鬼或复仇的女神。孔子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尼采说哲学让女人滚开。这位狂人甚至告诫所有男人:“你去女人那儿吗?别忘了带你的鞭子。”

较之于《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显然更富有人气,也更具可读性。前者借集体无意识以表现历史,后者则是作者以父母的真实生活为基础,集古往今来的男女关系和千姿百态的爱情纠葛于一身,是一部充满渴望、欢乐、兴奋、挫折、叹息、悲哀和悬念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顾名思义,也即病态社会的爱情,用马尔克斯的话说,爱情像霍乱,也会传染。流亡者阿莫乌尔深受专制的迫害,无论在法律上还是生理上都失去了爱的权利,因此他和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选择了秘密结婚,克服了生理障碍,收获了圆满的爱情。最后当阿莫乌尔自感体力不支、来日无多,便悄悄服毒自尽。而那个心甘情愿将青春年华献给了他的无名女人,决定为他终生守寡。

罗伦索是个凡夫俗子,但他的婚姻却是纯洁、真挚的。他赢得了贵族小姐的淳朴无暇的感情,自己却企图以牺牲女儿为代价跻身上流社会。阿里萨曾经是个涉世不深的小职员,对费尔米娜·达萨的爱情从一见倾心开始,但他失恋以后却认定那是因为人情势利,竟不顾一切地发财致富,并对过去的情人施行报复。乌尔比诺与他们相比更加复杂。他出身名门却非纨绔子弟,但爱慕虚荣,刚愎自用。他得到了达萨,而她却并不爱他,她只是尽了女人的义务,惟一的要求是对方不要强迫她“吃茄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自从私有制和阶级出现起,男女之间的关系便是粗暴和不平等的。乌尔比诺之所以还有那么一点“高贵的品德”、“文明的风度”和“典雅的谈吐”,纯粹是因为他和达萨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他获得达萨不是由于他的风度,而是他的财产、地位和影响,尽管她本人对这些“毫不在意”。阿里萨一方面仇恨乌尔比诺,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效仿他。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50年间,这个现代唐璜先后“征服”了622个女人。这惊人的数目当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惯用的夸张,其中既有“初夜权”的影子,也有“性解放”的气息。

“这些地方日新月异,它们已经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达萨便是这样一个仙女。她所要求恋人的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她懵懵懂懂地爱上了阿里萨,几年后拒绝阿里萨却是因为他偶然的“狰狞的面目”;50多年后阿里萨再次向她求爱时,她又被他“矢志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并最终战胜了生理障碍,与他发生了“最亲密的关系”。相形之下,阿里萨却显得那么庸俗,毫不脸红地表白他的“童贞”,自鸣得意地陶醉于他的“胜利”。这确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画龙点睛的一笔。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作品发表之际曾虚晃一枪,谓其创作是对福楼拜《情感教育》的致敬,而实际上却不折不扣地演绎了,甚至夸大了司汤达关于爱情的分类。司汤达(《论爱情》)认为爱情有如下几大类:(一)激情之爱,它缺乏理智,来如潮,去似风,往往以悲剧告终;(二)趣味之爱,以某种趣味为媒介,虽无急风暴雨般的热忱,却能天长地久、细水长流。(三)肉体之爱,基于肉欲;(四)虚荣之爱,一旦名利消失,爱情也就荡然无存。

然而,爱情是说不尽的。如上类型包含着无数种可能。

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采用近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却打破了传统爱情小说以情节取胜的纵向布局,在阿里萨和达萨的人生轨迹上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爱”的故事。它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这部光芒四射、令人心碎的作品”,“这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其实是一部爱情讽喻小说,或者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

时间:Aug 27, 2012

原文:https://www.eeo.com.cn/2012/0828/232609.shtml

播客:


以下是全文: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