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无奈且被消费的黑人和嘻哈音乐

目录:

  • 黑人自恋的假想敌:白人和亚洲人

  • 黑人唯一的出路:成为被消费的商品

    • 政治工具

    • 性:拓展疆域

    • 嘻哈音乐

  • 尾声

grayscale photo of man on stga

在过去的文章中,通过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概念,我们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力比多、恋物癖、性泛转、性逆转、自恋、对象选择等等,这些内容你在公共平台中是绝对找不到的。

只要我们谈论与「性」相关的内容,我们无法绕过精神分析。用中文表达「性」是不太合适和准确的,因为精神分析谈论的是 sexuality(性)其中包含 gender(性),而不是所说的 Sex(性)。前者是文学的、社会的、学术的、象征的性,而后者是纯粹生物上的性。也许你已经迷糊了,我们只需要牢记,gender 是被创造的。它的定义是「社会和文化对男孩、女孩、男人或女人的期望」。据统计,现在一共有 93 种(未来可能持续增加)gender。

种族也是被创造的。我们创造种族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分类和管理,就像购物软件上的类别一样,帮我们区分不同。

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并没有有关种族的任何清晰的认知,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只对民族有相对清晰的概念,比如一些代表性的服饰、民俗文化、吃食等等。我们认为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这样的统一性下面,他者给予了我们多样性的肯定。这教育了我们对于种族的包容,也加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友善」和「文明」。

但是,西方的他者并不强调这样的「求同存异」,而是针锋相对的「差异」;它更强调对立,而非包容。

这一点在性别上(gender)尤为突出(因为篇幅,我们在下一篇再谈论这个问题)。

黑人自恋的假想敌:白人和亚洲人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除了「黑人」之外没有任何身份认同,因为历史和族群的劣根性,大部分黑人处在社会边缘。这种「缺失」和边缘性令他们感到恐惧,引发了自恋防御。

自恋防御规避了黑人的自我攻击,也让他们自主形成了同质化的自恋团体,将恐惧转离为憎恨外来者(白人和黑人)——自恋团体的特征。为了补足那个「缺失」,他们给自己创建了一个想象、暴力的空间,从而让他们有能力号召更多的同者,反抗、报复假想敌。

于是,在这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黑人他者(Black Other),从而与「白人他者区分」(黑人创建出来的假想敌)。

从小,黑人就被灌输这样一种反社会的态度,而为了获得保护和支持,他们必须加入黑人团体。我在美国上了一年高三,你很少能看到和白人玩的黑人。

课间,黑人群体的作派就是坏学生,经常违反校规,也不尊重课堂,大声喧哗,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除了神学老师);他们的裤子也永远也提不起来,喜欢露着半个内裤。一旦老师管理黑人太严厉,他们脑中的假想敌神经突然被激活,认为你在歧视他们,会跑到学校里闹。

在英语课(相当于咱们的语文课)上的一个经常扰乱课堂记录、大声说话的黑人学生,突然不来了,课堂回复了正常和宁静;后来,我才了解到,他因为电信诈骗进局子了。

在陌生的环境中,你必须要对黑人带上「有色眼镜」。这和文化、社会性的歧视、偏见无关,而是和生存以及自我保存有关。他们代表着危险。疫情时,我们有的同学在轻轨站被抢手机;离学校走路 10 分钟的社区经常发生持刀、持枪抢劫,我们经常收到警示邮件(alert emails);在轻轨车厢的尾部,一群黑人经常会大声放嘻哈音乐,整个车厢也弥漫着大麻味儿。

这种自恋不仅让黑人更加极端自恋,也让他们面临着矛盾的处境。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群体(除非搞政治或者有利可图)能对他们产生同情。

他们在反抗白人的「歧视」(大部分是臆想)的同时,却将自身受挫和受辱的压力转嫁到社会上,通过对亚洲人的歧视和侮辱来引发「亚裔仇恨」(Asian Hate)并释放因无法宣泄而充盈停滞的自大的自我。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