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 Kindle,那就只能是它了

Kindle 退出中国市场后,曾经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厂商蚕食瓜分。即便这样,我仍然推荐 Kindle。
可能是我最早接触的墨水屏设备就是 Kindle,更重要的是,它那稳定扎实的阅读体验——可以预购书籍的商店和书籍借阅——令我印象深刻。
放在书架上,即使很久不看,拿出来唤醒后的电量,也足够我当日的阅读需求——就像一本书一样。
10 年前,导入书籍到 Kindle 需要使用数据线。现在,在 iPhone 上下载 EPUB 文件,只需要系统分享到 Kindle App 上,就可以轻松在 Kindle 图书馆的主页中,下载这本书既可阅读。在 PC 端,不需要输入什么特定的网络端口,只需要访问 Send to Kindle 网站,轻轻一拖,便可将文件上传到设备。
这种便利在国产设备上很难享受,直到微信支持了「在设备上打开」,这才让传输体验有了不错的提升。
墨水屏在系统上划分了阵营:封闭和开放。
封闭系统以 Kindle 的 Linux 为首,后来掌阅继承了衣钵,有着漂亮的排版和书城。开放系统以文石为首,可以下载各种各样的软件,支持微信读书,甚至可以看视频。
两个阵营的粉丝们在网络上争吵不休。有的说开放好,有的说封闭好,就是不承认各有优劣。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市场营销策略,都在培养用户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每次看评论,我都会疑问,这些用户多久看一次书,看什么类型的书。
今年,掌阅也加入了开放系统阵营,陆续推出了可以安装更多第三方软件的阅读器。
在竞争激烈和高需求的市场下,开放系统似乎获得了胜利。安装第三方软件意味着大幅提高硬件性能和软件兼容性。于是,本以为可以结束的吵架,变成了品牌之间硬件性能的比较。
墨水屏厂商模仿着手机厂商的发布会,强调自己的硬件性能,刻意制造更多的「需求」。 如今,AI 如火如荼,各家也开始在软件里加入更多 AI 功能。一些墨水屏博主,也学着其他手机测评博主们的方式,测试这些设备,比如播放视频和应用打开速度。
我不知道这些测试,和看书有什么关联。可能只要震撼看视频的人就好,有一种「确实强大」的感受就好了。所以,我慢慢不再关注阅读器的更新和宣传了。
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joy.
也许,在开始比较的那一刻,读书的乐趣便被「偷」走了。
想一想,使用墨水屏设备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做/留意哪些事情?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做以下 5 件事情:
- 拿着设备
- 阅读
- 翻页、高亮、笔记
- 导入书籍
- 偶尔看看
这 5 件事情,包含了下面 5 个体验参数:
- 重量(和设计)
- 可阅读性(屏幕清晰度、暗光下阅读)
- 响应速度(翻页速度、跟指速度、打字速度)
- 储存
- 续航
所以,Kindle 在宣传自家新品的文章和汇总介绍页面里,也只大概包含了这五个方面。
以全新入门款 6 寸 Kindle 的介绍为例:
- 重量(和设计):「全新入门款 Kindle 轻至 158 克,小巧机身可轻松单手握持或放入后裤袋」;「清新抹茶绿新色登场」
- 可读性:「配备 300 ppi 超清无眩光屏幕...前置阅读灯最大亮度提升25%——与 Paperwhite 机型持平……对比度更高」
- 响应速度:「翻页更流畅」
- 储存:「16GB存储空间容纳数千本电子书」
- 续航:「单次充电可续航数周……无论日常通勤还是外出旅行,它都是随身阅读的完美伴侣。」
这五个方面也恰恰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部分。
我用过文石的 Leaf 3 和掌阅 Ocean 3 和 Neo2。掌阅的 Ocean 3 的响应速度比 2019 年上市的 Kindle Oasis 3 还要慢;而 Leaf 3 因为没有人体工学设计,导致很难长时间单手握持,体验了两三天就退货了。
目前,国产 7 英寸阅读器尽管售价高昂,却仍采用塑料材质,未能推出像 KO3 那样使用一体成型铝合金机身的产品。
无论是 Kindle 还是 RM2,它们的产品中,我看到了两个词——「简单」和「稳定」。
用户买来 Kindle 后,只需要在 Kindle App 上点击一下后,便可自动同步图书馆和阅读进度,直接开始阅读。
简单、稳定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带给用户的是可以持久使用的安心。
Kindle 也不会像国产厂商一样,频繁出新,让用户经常一头雾水。它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 3 个系列:
- Kindle:6 寸口袋书
- PaperWhite:7 寸通用场景阅读
- Colorsoft(Signature Edition):PaperWhite 彩色版本
- Kids:PaperWhite 儿童版,包含 6 个月的 Kid+ 订阅
- Scribe:10.2 寸大屏阅读和书写
一体铝合金的 7 寸阅读器,仍然代表着 Kindle 在硬件上的最高成就。
然而,目前,如果你没有外网 Amazon 账号,那么 Kindle 确实无法给你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既然这样,我们不得不需要找寻一个替代品。那么,我会推荐微信读书阅读器。
微信读书凭借丰富的书城资源和成熟的会员体系,成功填补了 Kindle 退市和掌阅疲软留下的市场空白,吸引了大量用户。其墨水屏版 App 界面简洁,为后续推出独立电子书设备奠定了基础。文石代工的硬件,保证了「稳定」。和 Poke 6 同款的口袋书,尺寸小巧便携,可轻松放入随身包中。
使用设备时,我们只需要将设备开机,微信扫码登录后,即可使用——开机即可读。
我们到底为什么选择一台墨水屏设备?是为了跑分、参数、AI 功能,还是为了那种安静、专注、无打扰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一切都在追求“更快、更强、更智能”的时代,Kindle 反而像是一个逆行者,用“简单”和“稳定”提醒我们,阅读本不该是复杂的。
我仍然推荐 Kindle,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足够克制。它不试图成为一台万能设备,它只想成为一本好书的容器。而这种“只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的产品哲学,在今天,反而显得稀缺而珍贵。
但现实是复杂的。Kindle 的退出,确实留下了一个空白。微信读书阅读器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试图复制 Kindle 的一切,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构了中文阅读的体验。它的优势不在于「像 Kindle”」,而在于它深度整合了微信生态,降低了获取内容的门槛,让「开机即读」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走向「全能型设备」的歧路,而是保留了墨水屏该有的克制。没有花哨的 UI,没有复杂的设置,甚至连系统更新都显得安静而节制。它像是一个沉默的工具,默默地把你和书连接起来。
Kindle 是那个定义了墨水屏阅读体验的起点,而微信读书阅读器,或许是那个在中文世界里,延续这份体验的接力者。
我们不需要更多功能,我们需要更少的干扰。我们不需要更强的性能,我们需要更纯粹的阅读。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其实是一类产品:不是为了让你「拥有更多」,而是为了让你「回到更少」。
其他有意思的墨水屏设备
Light Phone III

- 官网
- 价格:$599(
$799) - 一些 KOL 视频:
- MKBHD:比较详细地掩饰了优缺点
- Becca:Becca 之前一直在 The Verge 做测评体验视频,质量很高。今年早些时候独立出来了。她给 LP3 贴上了磁吸环,并使用了一天。很有意思的视频。
- JerryRigEverything
- Andrew Folts:更加详细地介绍了 LP3 的各种 Feature
- 特点:小巧玲珑,设计不错
Minimal Phone

- 官网;Twitter;Andre(Co-Founder)
- 价格:$399 (
$499) 起售 - 特点:全键盘、可运行安卓的墨水屏手机
- KOL:Spencer's Adventure 的视频介绍地比较详细,也是播放量最高的有关 Minimal Phone 的视频。
Freewrite

- 官网
- CES 上推出了为写作者、作家打造的机械键盘
- 一些视频:
- 选择你的 FreeWrite by Freewrite Official
- 写作不受打扰 by Shortcircut
- 背后的哲学
有意思的网页
Sprinter by Freewrite

Freewrite 打造了一个在线的「自由写作」网页。你可以在右边设置「时间」和「字数目标」。开始输入后,自动开启正计时。
我推荐使用默认的「十五分钟自由写作」模式。自由写作如同自由联想,能有效减轻写作压力。建议先完成写作再进行修改和整理,避免边写边改,这样可以将「创作者」和「编辑者」的角色分开运作。
Room To Think by ReMarkable

随着 RM2 一同推出的,还有这个「思考屋」——白噪音。一共有 6 个房间可以选择。
我个人最常选择的是较为舒缓的 Feel The Breeze,时长约 60 分钟。这个功能特别适合需要专注工作 60 分钟,同时又不想被手机通知打断音乐播放的用户。
Member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