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1

一些想法碎片

P#01

Pickup 栏目

Pickup 板块挑选了一些过去一周我在各个平台上发布过的内容,以及一些随笔记录的想法碎片。每周日更新

对过度好运的恐惧深深植根于人类之中。人类本能地感到,众神会嫉妒人类的成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有意识的人格不能走得太远,而不考虑无意识的存在。对“神的嫉妒”的恐惧是一种模糊的意识,提醒我们通胀(膨胀)将会受到抑制。事物的本质以及心理结构本身的本质确实存在界限。

当然,有时对“神的嫉妒”的恐惧会被推向极端。一些人不敢接受任何成功或任何积极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这会导致某种模糊的惩罚。通常,这似乎是由于不良的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因此需要重新评估。但超越这种个人条件化的恐惧,还有一种原型的现实存在:凡事升高的,终将下降。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的:“只有一件事比得不到你想要的更糟糕,那就是得到了它。”

——Edward F. Ediner, Ego and Archetype


导致心理治疗在最近几十年显著衰退的一些因素

  1. 健康保险议程对心理治疗及其培训的深度干预
    健康保险政策深入介入,影响了心理治疗的实践和培训方向。
  2. 报酬的大幅下降
    在管理式医疗体系中,心理学家的报酬(按通胀调整后的美元计算)比20世纪80年代下降了70%。因此,“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如今选择了其他职业。
  3. 营利性研究生培训项目的无序扩张
    这些项目只要有人愿意付钱,就会录取并毕业,导致整体质量下降
  4. 大量缺乏足够培训和能力的从业者涌入心理治疗行业
    许多新进入者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素质,削弱了行业的专业性。
  5. 制药公司营销/公关活动改变了公众认知
    这些活动使得药物被普遍视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正常手段,弱化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6. 制药公司营销/公关活动改变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护理的看法
    它们让公众习惯于向初级保健医生寻求心理健康帮助(“和你的医生聊聊”)。然而,大多数医生并不了解优质心理治疗的标准,患者通常只会得到一张药方。
  7. 心理治疗研究者与实际临床心理治疗的脱节
    研究者往往局限于学术象牙塔,对心理治疗知之甚少,也很少与真实世界的心理治疗师接触。大多数“心理治疗”研究对临床实践者来说无关紧要且毫无用处(见以下两点)。
  8. 心理问题与DSM诊断的混淆
    健康保险公司和学术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心理问题简单等同于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诊断。
  9. 心理治疗“结果”与DSM症状列表的混淆
    健康保险公司和学术研究者推动了这一趋势,将心理治疗的效果简单化为DSM症状的改善。
  10. 社交媒体上心理治疗“网红”的崛起
    公众无法区分专业知识与培训和自我推销/受欢迎度之间的区别,这被称为“专业性的死亡”。
  11. 心理治疗职业的高度政治化
    培训文化中出现了激励“正确”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趋势,而非专业能力的提升
  12. 科技公司/私募股权的影响
    例如,低水平的治疗师被招聘、推广,并像网约车司机一样支付报酬。广告故意模糊了不同培训和经验水平之间的差异。
  13. 进入门槛低或几乎没有门槛
    心理健康领域成为各种自我推销者和投机者的“低垂果实”(易于进入的领域)。

约翰 · 斯坦贝克给作家的 6 个建议

现在让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如何面对400页空白纸张——那些必须填满的令人畏惧的东西。我知道没有人真正想要听取别人的经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经验总是被如此轻易地提供。但以下是一些我为了不发疯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1. 放弃你会完成的想法。 忘掉那400页,每天只写一页,这会有所帮助。然后当你最终完成时,你总会感到惊喜。
  2. 尽可能自由且快速地写,把所有内容都写到纸上。 在写完之前,永远不要修改或重写。写作过程中进行重写通常被证明是为了逃避继续写下去的借口。这也会干扰写作的流动性和节奏,而这些只能通过与材料的一种无意识的关联来实现。
  3. 忘掉你那模糊的读者群。 首先,那些无名无面的读者会吓死你;其次,与剧院不同,这样的读者根本不存在。在写作中,你的读者是一个单一的读者。我发现有时候,选择一个人——一个你认识的真实的人,或一个想象中的人——并对这个人写作会有所帮助。
  4. 如果一个场景或章节让你束手无策,而你又觉得它很重要,那就先跳过它继续往下写。 当你完成整部作品后再回到它,你可能会发现它之所以让你感到困难,是因为它根本不属于那里。
  5. 警惕那些你特别喜欢的场景,它们可能比其他部分更珍贵。 通常会发现它们显得格格不入。
  6. 如果你在写对话,那就一边写一边大声读出来。 只有这样,它才会有真实的对话感。

20 句话,提升社交能力

  1. 对人温和,对事强硬:解决问题时,态度温柔但立场坚定。
  2. 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假设每个人都能教会你一些东西,学会倾听和观察。
  3. 停顿+眼神接触=自信:别急着说话,掌控节奏,眼神有力量!
  4. 记住SHR法则:让人感到被看到(Seen)、被听到(Heard)、被记住(Remembered)。
  5. 名字是最动听的声音:记住对方的名字,拉近距离!
  6. 公开表扬,私下批评:赞美要大声,批评要悄悄。
  7. 反馈前,先表达关心:先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在乎,再提出建议。
  8. 别让期望变成怨恨:未说出口的期望,往往是误解的根源。
  9. “先帮助他人”是最好的策略:先付出,关系自然升温。
  10. 孤独是流行病:假设别人也想认识你,主动一点!
  11. 主动打招呼:比如“你好,我是小红书的XXX”,简单又有亲和力。
  12. 学会回应“是的,而且”:推进对方的想法,沟通更顺畅。
  13. 远离抱怨和八卦:负能量只会让人疏远你。
  14. 讲故事是社交超能力:用“背景-冲突-解决”的结构,故事更吸引人!
  15. 友好是高光时刻的秘诀:像狗狗一样友善,人人都爱。
  16. 关系的质量决定生活质量:用心经营每段关系。
  17. 建立你的“诚实反馈圈”:找到那些敢于指出你问题的朋友。
  18. “我还不知道”是好回答:坦诚未知,反而显得自信。
  19. 像运动员一样复盘:记录你的对话或演讲,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
  20. 培养更多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真正的强者懂得赋能他人。

治疗目的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

治疗师在明确治疗目的和原因之前,绝不应开始治疗。
——奥托·克恩伯格

了解治疗“目的”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

如果你问治疗师针对特定患者或来访者的治疗目的,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一个症状或诊断(如“抑郁症”),或者关于患者的历史(如“他们曾被母亲虐待”),或者一个期望的生活结果(如“更好的关系”)

这些都不是心理治疗的真正目的。这些都没有为治疗提供方向和目标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改变他们自身的某些方面

更具体地说,目的是帮助个人改变他们自身中

  1. 导致困难或限制的方面,2) 他们希望改变的方面,以及3) 心理治疗实际能够帮助他们改变的方面

换句话说,目的不是“抑郁症”,而是理解和帮助改变患者心理中使他们容易陷入抑郁的某些因素

目的不是“童年虐待”,而是他们的过去如何继续在当下影响他们,并继续以导致困难的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目的不是“更好的关系”,而是理解和帮助改变患者自身中阻碍他们获得理想关系的某些因素

在每种情况下,心理治疗的目的都是改变自身的某些方面

事实上,这是患者和治疗师共同努力唯一有望改变的东西

因此,治疗目的来自于临床案例的制定。案例制定(或案例概念化)是对患者潜在心理构成的理解,以及其中哪些方面导致了他们寻求治疗的困难

这就是当治疗师和患者在双方都未理解和同意他们具体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之前就匆忙“开始治疗”时所缺失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治疗会陷入僵局、遇到障碍,或变得毫无目标和方向


我们重复经历痛苦的 6 个原因

  1. 为了减轻内疚感。有些人对成功或快乐感到内疚,仿佛享受是一种罪过。他们通过寻求痛苦来赎罪,以安抚自己的良心。在某些情况下,痛苦和苦难成为他们允许自己享受任何乐趣的“入场费”。
  2. 为了获得控制和掌控感。人们试图通过掌控曾经无助经历的痛苦或创伤来获得一种控制感。他们潜意识中有一个幻想,认为通过重复过去的创伤并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它,可以消除过去的创伤或纠正过去的错误(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不断重温同样的痛苦)。
  3. 痛苦是家。一个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当惊慌的马从燃烧的马厩中被救出时,它们常常会跑回去。马将马厩与安全和保障联系在一起——那是它们的家。孩子最早的依恋,无论多么不快乐,也是他们的家。无论多么忽视或虐待,那里是孩子体验到他们所知道的任何关怀和安慰的地方。在寻找安慰的过程中,他们寻求同样的痛苦。
  4. 次级收益。痛苦、苦难和精神健康症状伴随着间接或隐藏的好处,临床医生称之为“次级收益”。他们的困难可能会带来关注、同情、免除责任、特殊待遇,甚至经济激励(例如,残疾津贴)。次级收益可能是持续痛苦的有力激励。在心理治疗中,邀请患者反思康复的不利之处可能会有所帮助。最初的回应可能是:“没有不利之处,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变得更好。”如果治疗师坚持并说:“别急,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可能会有一些令人惊讶的见解。
  5. 为了惩罚他人(被动攻击)。惩罚他人的欲望可能比避免痛苦的欲望更强烈。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无意识地破坏自己成功或幸福的前景,恰恰因为这是别人希望他们得到的(因此有“割掉鼻子来气脸”的说法)。精神健康症状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和苦难。例如,一个抑郁的人可能因为太抑郁而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谋生、履行社交承诺、与伴侣发生性关系等。在给他人带来这种痛苦时,可能会有(通常是无意识的)施虐的快感,尤其是在没有责任或后果的情况下。但谁能责怪受苦的人呢?毕竟,他们是受害者。
  6. 为了增强自尊或感到优越。对一些人来说,自我价值感甚至优越感与自我剥夺和自我惩罚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似乎围绕着一种信念组织起来:“我比你更好,因为我受苦更多。”痛苦越多,他们越感到道德上的优越。在临床文献中,这被称为“道德受虐狂”。

个性风格并非人格“障碍”

每个公司/组织都需要以下这些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并非人格“障碍”。每个公司或组织都需要以下这些人格类型:

  • 自恋型人格:拥有宏伟的愿景。他们是创始人和创新者,敢于梦想,尝试他人不敢之事,并激励他人追随。
  • 强迫型人格:确保工作完成。他们擅长分析信息和解决逻辑问题,注重细节,带来组织和结构。
  • 癔症型人格:是天生的销售和公关人才。他们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擅长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 偏执型人格:能预见他人未曾察觉的角落。他们发现他人忽略之处,挖掘隐藏信息,预见威胁并避免危机。
  • 反社会型人格:也有其作用。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需要一定的马基雅维利式操纵和无情来抓住机会,利用优势,达成艰难的交易,并超越竞争对手。

我们的优点和缺点源自同一心理基础,成功在于发挥性格的优势,并减轻缺点或者弱点。


C.S. Lewis

Most of all, perhaps, we need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past. Not that the past has any magic about it, but because we cannot study the future, and yet need something to set against the present, to remind us that the basic assumptions have been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at much which seems certain to the uneducated is merely temporary fashion. A man who has lived in many places is not likely to be deceived by the local errors of his native village; the scholar has lived in many times and is therefore in some degree immune from the great cataract of nonsense that pours from the press and the microphone of his own age.

最重要的是,也许,我们需要对过去有深入的了解。这并非是因为过去有什么魔力,而是因为我们无法研究未来,却需要某种参照来对比当下,提醒我们基本假设在不同时期是多么不同,提醒我们那些在无知者眼中看似确定无疑的事物,不过是一时的风尚罢了。正如一个在许多地方生活过的人不太可能被他故乡的地方性谬误所蒙蔽;学者因生活在众多时代中,从某种程度上也因此对自己所处时代中从报刊和麦克风倾泻而出的巨大荒谬洪流产生了免疫力。

—— The Weight of Glory, 1941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