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度回顾|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年度回顾模板来自 Ness Lab,除了个人的生活外,也聊了聊栏目方面的打算。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
健康
健身
今年倒是没有什么运动。我一直觉得,有那个时间,不如继续写作。可问题就是,当情绪上来的时候,还是通过饮食解决。
在少数派工作之时,买了附近的健身房一个月的权限,每周平均 3 次,一日三餐,按照之前北京青鸟教练给出的训练建议,三分化,减重了 8 公斤。后来,回京后,就没有继续,现在体重有点回赠。
近日,回老家后,又感冒发烧了。记得自从大三开始,入冬之时,就要感冒。
现在想来,这种消耗精神力的事情,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持续输出,否则会陷入享乐之井。
咖啡
我是一名咖啡爱好者,从大二开始喜欢上喝咖啡。最初每天喝一杯,后来随着学业压力增加,逐渐增加到每天两杯,慢慢养成了习惯。为了控制摄入量,我有意识地减少到每天一杯。
然而,从10月份开始,由于忙于申请、论文和学校任务,生活节奏变得异常繁忙,咖啡量又恢复到了每天两杯。直到最近,我发现自己的入睡时间延长了近两个小时,日常表现变差,情绪也不稳定,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重新思考 · RÉ is a reader-supported publication.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consider becoming a free or paid subscriber.
闲暇时,我开始利用行为学,调整自己的作息,并记录在案。感觉基本上一周左右,就差不多调整过来了。我是这么做的:
- 第一天。不喝。整天昏昏沉沉,头晕;下午睡觉。晚上早睡
- 第二天:喝。起来偏头痛。外出。咖啡店喝了一杯。
- 第三四天:不喝。但用红牛饮料替代
- 第五天:喝。下午有事情,喝了一杯。
- 第六天:不喝。
- 第七天:不喝。
这里面,我做了这样三件事:
- 降低了摄取咖啡的频率。原来是家里有,现在家里没有。由于家附近没有外卖,且只有一家麦当劳提供咖啡且不好喝,只能外出的时候才能喝。相当于,从原来的每天一杯,降低为了每周 1-3 杯左右。
- 区间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随机的。比如,可以设定「喝、喝、不喝、喝、不喝、不喝、不喝、喝」等等排列组合。如果很不适应,也可以慢慢地插入「不喝」的天数。当然,如果你有毅力,也可以选择一直不喝(也许不太可能)。同理,可以应用在背单词、健身等长期目标上。
- 自我要求地克制。如果当天设定了「不喝」,即便外出,我也不会购买咖啡。
是否需要戒掉咖啡?
由于我不喝酒也不抽烟,咖啡是我除了水之外的,唯一有意思的饮品了。又因为咖啡会影响情绪,尤其是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如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是不宜摄入咖啡的。所以,只能尽量控制摄入量。
不过,咖啡的提神效果确实很好。记得以前看养生节目时提到,咖啡是世界第二大健康饮品,建议在早上 8 点到 10 点,以及下午 1 点到 3 点之间饮用,这样不会影响睡眠。
后来我也思考过,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咖啡的效果,所以还是要坚持运动。
工作
今年有两份实习。一份是在少数派,负责 BitmoLab 的营销,认识了 Jack、鲸鱼、Nick、Sainho 等同事,也和老麦有着更深入的交流,体会到了少数派的包容性和「固执」地坚持那份理想。也认识了居然 Sir,Jack 大王、杨哥和 Jeff,这四位几硕的伙伴。平易近人的他们,也有着令人敬佩的职业精神和敏锐,令我学到了不少。
另一份是在北京某 211 大学的心理中心的实习。一个可以运用自己专业知识的地方,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帮助。即使没有接触到一些核心的内容,却也了解了大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和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隔膜。同时,我也为了保护学生们的隐私权利和性别权利,比如在咨询室内安装摄像头,积极地和领导们沟通。
友情/社交
过往
- 3 月份,为了解决自己的「内向」问题,参与了 Vision OS 大会,认识了老孙(Sunbelief)、RandyLu、朱海舟,每一位都合了影。
- 和智普 AI、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在职人员线下聚会交流。
- 托老麦的福,体验了蔚来商务版。我们那辆车的智能驾驶,体验不是很好,总是急刹、变道也比较犹豫。蔚来的换电和 NIO House 的服务令人非常满意。但是,后来自己体验了 ET5T,由于一颗激光雷达损坏,所以无法开启智能驾驶。所以,之后换车,可能还是会购买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或者是混动车型。当时,也第一次线下见到了热男 HotGuys,但他们真得太安静、太平常了,就没有打扰和合影。
- 和各种各样、各个领域的读者们线上视频,聊了聊感想和近况。
- 和读者 17 见了面,聊了聊。他馈赠鄙人《笔记的方法》一书,十分受用,甚是感谢。
- 我的两个好兄弟,一个在香港,一个在美国都在继续求学中,平时非常繁忙,除了有事情的时候,平时偶尔会联系联系,相互调侃一番。现实世界中,认识、交流的人倒是不多。除了事务性的信息外,我不太喜欢线上聊天,更倾向于打电话或者见面聊。
- 深圳打工时,和香港的兄弟见了面,一起吃了饭回溯过往,交流现在。
- 参与了年轻社群的聚会,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很厉害的同龄人。
- 和 Jack 中午午休经常一起吃饭,得到了老大哥一样的照顾,对我一个外乡人来说,很是暖心。
我见识了技术青年人对「创造」的渴望,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和冲劲儿;似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追捧年轻」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们络绎不绝,多是「00后」「高中生」再次振奋人心。在工作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无奈和很多不可名状的隔阂。很奇怪,在群体中,我可以很快地察觉这种隔阂,又因为这种感觉,进一步阻止我深入参与到任何一种社群中。
群聊
今年尝试了很多次群聊,各种平台,但下半年都逐一解散了,除了一个运营两年的笔记软件群。目前,只保留了Discord、Telegram、知识星球和微信会员群了。
这次「失败」让我深刻理解了社群的价值。微信社群不仅具备工具属性,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满足用户需求。无论是卖课、团购,还是提供工具、软件答疑,这些社群的核心都离不开这两点。第三点,就是分享欲。社群中的人们需要有分享欲,能够分享多种多样的内容,促进多样性和活跃度。
最初创建这个群聊,是为了与读者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大家分享各自行业内的知识和见解,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为人所知的内容。然而,由于大家工作繁忙,群聊逐渐冷清下来。同时,我也因事务繁多,无法及时回复所有消息。
组建心理社群呢?仔细斟酌后,还是选择创建一个读书群,想着以后可以一起读一些心理经典,共同学习,增强阅读量,而非强私密性的心理群。
学习/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通过 Heptabase、Notion,我掌握了 ODE 方法和整理方面的技巧,相比这篇文章,对 Heptabase 整体的软件逻辑有了新的认识,比如非传统的层级标签和关系展示。Notion、飞书知识库的界面,也越来越方面快捷了。
不过,在 Capture(C) 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比如,一些任务和阅览的信息内容,都没有及时处理,并且分散在各处,令我难以及时地援助自己。所以,今年,一定要处理好 Inbox 的部分,及时地增援自己。
读书
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是:《我不想保持正确》和《身份焦虑》。
第一本书推荐实体版本,第二本书推荐电子版本。基于《我不想保持正确》,撰写了《人文的救赎》,希望自己能够为这份事业做出一些绵薄的贡献。第二本书描绘了身份焦虑,从社会、身份的角度思考了对我们的影响。
旅游/文化
今年就去了深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狂野的驾驶风格和漫长的红绿灯等待时间。我从未见过如此长的红灯:120 到 140 秒,而绿灯却只有短短30秒左右。绿灯刚亮,后面的司机就会立刻按喇叭催促,仿佛急着去投胎。过了红绿灯后,电动车会迅速加速,从你的车后四散开来;左右后视镜中都能看到超车的身影,令人心惊胆战。
在深圳,骑共享单车 15 分钟,就可以到一个商场;10 分钟,可以到达地铁站。和朋友出门,骑小黄车就够了。骑在路上,不仅需要地方各种电车,也要提防电动车。
周末,深圳的商场全是人。我不怎么喜欢太多人的商场,尤其是吃饭还要排队。在北京,基本没有排队吃饭的场景。壹方城的地下停车场是我见过最大的。每一个停车位上竟然都有车。
兴趣/创造
- 志愿了自闭症机构。在如今这样一个自闭症机构随时暴雷,我们不仅应该树立对自闭症的了解,也需要认识自闭症机构。认准星星雨。
- 我拿到了美国心脏协会的认证。如果你在北京,可以直接微信小程序搜索「北京红十字会应急救助培训基地」,付费报名学习。
最骄傲的成就
文章:
一些挑战
表达的挑战
在 Substack 上写作,我获得了表达的自由。
一开始的时候,纠结于为读者表达还是为自我表达。我选择了后者。选择前者的人往往信奉一句话——期待于自我表达的认同是可笑的。但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没有作家了。对我而言,周刊不是例行通知,而是每周和读者对话。我也能收到了读者的提问、疑惑和建议。爱默生曾说真理在两人交流之间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可贵的,也很感谢来信、评论和私信交流的朋友们。
然而,我发现这种表达有点太自我,太忘乎所以了。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内心在想,如果是我最后一篇文章,我会怎样写?据此,就会越写越多,试图包揽一切,留下更多的内容。我也赋予《重新思考》以启蒙大众之理想,试图传播心理学干货。又因为如此,我变得十分拖延,「完美主义」的拖延。
写着写着,会觉得很多地方都可以扩充,然后就越写越长,而越来越拖延。这不仅我为一篇文章付出大量的「没有价值」的时间,也让自己脱离了生活。而且,为了发布的时间,我无法使用编辑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文章;这显然一种「自大」的表现。
年初,我曾计划扩展栏目内容,使其更加多元化。也因为如此,给予读者们很多尚未兑现的承诺。例如,增加计算机、历史、社会学和汽车等领域的文章,并尝试邀请一些朋友来撰稿。然而,大家都忙于各自的事务,没有时间参与。即使是那些研究人工智能和 GPU 方向的博士生朋友们,也都在忙于自己的项目,无法抽出时间。因此,这个尝试很快就失败了。
又例如,栏目剩下了读书(Read)和转载(ReSound)。明年会慢慢更新读书,大概一个月一篇。ReSound 当时是为了播客和内容的翻译,然而播客内容没有任何计划,作为转载翻译的文章而言,也不是很好。
另外,我还尝试了各种社群,试图促进读者们的交流。但是,我弄错了社群的意义。社群不仅具备工具属性,还能产生经济效益,满足用户需求。无论是卖课、团购,还是提供工具、软件答疑,这些社群的核心都离不开这两点。第三点,就是分享欲。社群中的人们需要有分享欲,能够分享多种多样的内容,促进多样性和活跃度。最初创建这个群聊,是为了与读者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大家分享各自行业内的知识和见解,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为人所知的内容。然而,由于大家工作繁忙,群聊逐渐冷清下来。同时,我也因事务繁多,无法及时回复所有消息。
那么,加入 RE 的群聊能交流什么呢?了解心理吗?已经关注了订阅了邮件,每周看邮件和一些心理公众号就足够了。讨论议题吗?从实际来看,大家没有这个时间,工作之余,也不太有这样的精力。
所以,除了一个运营两年,小而美的笔记软件群,解散了「重新思考闲聊群」。目前,只保留了Discord、Telegram 和微信会员群了。Telegram 用来公告一些更新,Discord 类似于一个资讯、想法的 Inbox;微信会员群用来给会员朋友们提供支持服务和深入交流;还有一个飞书读书群。仔细斟酌后,还是选择创建一个读书群,想着以后可以一起读一些心理经典,共同学习,增强阅读量,而非强私密性的心理群。
在写作,我太强调自己了;为了「变现」,也强加给她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比如群聊、更多栏目版块,还有知识库等等,令她不再是自己。
这种「强加」感,也通过内容载体,强加给了读者;有时候自己重读起来,一些时候,也感觉不舒服。一些社媒运营的「糟粕」,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令她丧失了美感。
过于热衷一样东西,你就把这个东西的真意失去了,它不再是它自己了,变成了你强加给它的一部分。当你这样表达的时候,你是强调你自己,你自己的理想,你自己的情怀,你想要去启蒙大众的意愿,你真得比别人高明吗?
——柴静《谈陈虻》
「你真得比别人高明吗?」
我吗?可能是吧。有一些瞬间,我会这样觉得。不理智地、说教式的文字,我的表达里,经常没有克制。
自由是一种考验。真的给你自由了,你要表达什么?
是啊,我要表达什么呢?
我似乎一直想表达的是「思考」这回事情。试图扮演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提出一些看似深刻的见解,表达一种虚妄的「智慧」。
陈虻的一些话语,对写作者来说也非常适用。作者的天职「不是表达,而是服务」。心理学、心理咨询是复杂的。我应该服务于知识和信息,描述这种复杂,而非自我表达。一篇出彩的文章并不能说明能力,只有结构性栏目才能全方面的体现能力。
今年的《自我与他者》虽然证明我的内容能够被认可,并且获得大家的喜爱,但是它的结构并不很好。17 告诉我说,前一篇和后一篇的关联性不是很强,后一篇出现的内容在前一篇没有出现过,感觉很困惑。即使我在后面的篇章中尽量改变了这一点,但确实没有考虑到它的整体性。明年,我需要做得更好。
如果你是独立的,当有人管你的时候,你的思想不受约束;当没人管你的时候,你能管好自己。
《》写道:只是墙外简体中文内容很少,认真的、真诚的、不自我审查的文字更少。
我会一直写下去。
明年
明年,计划了一下几件事情:
我会变得稳重,保持真诚和原创1,逐步恢复栏目的本质。
付费内容一直是个难题。与各平台的知识付费相比,我认为Newsletter的付费更像是对创作者的一种支持。它能让创作者更体面地输出内容,并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与那些已有工作、再额外卖课的情况有所不同。
去年,有 20 位朋友以年订阅的方式支持了《重新思考》。你们的鼓励、支持以及对频繁变动的包容和耐心,让我坚持写作了一年,并推出了结构性栏目。为了表达感谢,这 20 位朋友将享受 199 元/年的终身订阅价格2。订阅价格将从 259 元/年3,调整为 328 元/年,也加入了 35 元/月的一杯咖啡的支持计划。
知识库不再作为会员服务的一部分,改为付费飞书知识库,汇集所有类目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和材料。
结构的力量带来思想上的深刻。明年,我会继续在小报童上推出结构性的作品。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在营销方面,我理解部分读者对营销内容的反感。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产品再好,缺乏宣传也难以被大众知晓。因此,我仍会适当推广自己的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我将在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后,再与大家分享详细进展。
自 2025 年起,我将把写作收入的 10% 捐赠给两个公益项目:其中 5% 捐给「珍古道尔青年环境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另外 5% 捐给「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用于帮助孤独症儿童。每年 12 月 31 日前,我将公布捐赠明细,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