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行
成都也许是自由的梦想乡,每个人都应该去一趟。

上周,我去成都玩了,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终于接受了自己的 Feminine。
成都也许是自由的梦想乡,每个人都应该去一趟。这段旅程让我难以忘怀,甚至可以说,长这么大,重新认识了自己。24 岁的我,才开始为自己而活。虽然相比他人,看上去「落后」了很多,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次旅行终于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我快要哭出来,但还是忍住了。
我不知道这些自我觉察和自我披露要不要写在文章里。写出来了,又是一种请求——希望得到读者回复的请求。或许,只是作为一种「自我分析」的展示?毕竟,我最初写作的内容就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具备一定量的心理知识,进行自我分析——一种经济成本很低,但时间成本(闲暇时间)和自我理解力要求很高的方法。
或许,会通过写信的方式讲述出来,聊一聊这些,也聊一聊 Feminine。
这篇文章主要想聊一下成都的旅行。
成都之行
周日
周日上午落地成都,午饭在朋友家楼下的馆子里,吃了杂酱面和干拌抄手。

下午去宽窄巷子旁边的咖啡店喝咖啡。这家咖啡店叫 Gout Co,面积很小,门口吧台有四张椅子,里面只放了一个四人桌。极浅烘的咖啡豆,唇齿留香,有一股花香,回味微酸,颇有风味。考虑到价格和自己的习惯,并没有和手冲,还是选了熟悉的奶咖。

来宽窄巷子没有别的目的。记得在明尼苏达留学时,最早吃的一家中餐馆叫做「宽窄」,川菜做得很一般。所以,这次就来看看它是什么。
总体上,还挺令我感到失望的。整条巷子的商铺设置和北京南锣鼓巷差不多,一条商业街。两旁排满了商铺,一个紧挨着另一个,服务员们站在门口吆喝着,互相争着,别提多热闹了。突然一声开扇声,令我吓了一跳。“来喝喝茶,看变脸,只需 18 元。”但我没有什么时间进去看。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五粮液文化馆里竟然有冰淇淋,价格逆天;还有25元一串的铁板鱿鱼,比烟袋斜街卖的都贵。
虽然周边有一些小馆子,但还是推荐吃晚饭再过来;没吃饭的话,也可以去巷子里面的眉州东坡,一个小院子,别有一番风味。
下午,我乘地铁去了成都博物馆。一楼门口处可以租电子讲解,也有 AR 导览可供选择。乘电梯到顶楼,正好看上了皮影表演——西游记。小孩儿看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荧幕后面的灯亮的晃眼。

剩下的楼层都是一些馆藏的出土文物,陶俑和青铜器,一些古老的石砖等等。地下一层是动物标本,温度较低,披上了长袖逛完了,里面的动物栩栩如生,被摆着各种各样的动作。

逛完了,吃了一家川菜馆。下午去了太古里。拍了一些照片。太古里被北京三里屯大不少,里面还建了一座寺庙。我感觉成都消费力还是东西挺强的,因为里面还有哈苏。

周一
我在携程定的喆啡酒店,环境挺不错的。为了便宜,就没有选择含早餐。到了当地,肯定是要吃当地的早点的。7点多醒了,收拾一下就出来觅食。走着走着,发现前方有很多小吃车停在路边,便加速前往。看了一圈儿,选了自己熟悉的蒸饺加馄饨组合的摊位。蒸饺一笼 8 个,6 元钱;馄饨小份 20 多个 7 元钱。这个价格真的「巴适得很」。在深圳,8 个蒸饺 10 元钱;在北京郊区,10 个蒸饺 9 元钱。我吃早点的时候,基本上只沾辣椒。随着蒸饺上来的,还有一碟子辣椒。
成都的辣椒,不像北京买的辣椒酱,或者用的辣椒精,吃起来很香。吃完也不太会拉肚子,除非是上饭店,一下子摄入大量辣椒;或者你之前一点儿辣椒都没怎么吃过。很怀念辣椒,北京是吃不到了。
上午去了武侯祠,看了看诸葛亮。我租了一个AR 导览,68元,一看是 Rokid 眼镜。看外观,应该是老款的设备。体验上和音频的是差不多的,就是多了一个视频演示,还有一些内容不太能讲解到。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景点的话,景点外面的导游可能会更合适,但就是不知道价格如何。现在导游的设备好像也更新了,不像以前戴着麦克风喊来喊去了。游客戴着耳机,导游通过手持小蜜蜂讲解。

出了武侯祠往左转,便是「锦里」。它绕着武侯祠而建,又是一条同质化的商业街。和宽窄巷子不同的是,变脸茶楼贵了 10 元,是 28 元/位。另外,在广场的中央,可以体验当地的掏耳朵服务。考虑到自己耳朵的状态和时间,便没有停留。
从武侯祠出来,我骑车找到了一家人多的街边小摊,发现全都是碳水——抄手、甜水面、刀削面。我就都买来尝尝,非常好吃。我平时不怎么吃碳水,吃完之后,差点儿晕碳了。在地铁上都想睡过去。


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后,打车去见我的大学同学——小青。小青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女孩儿,积极又正义。来之前,我们计划着打卡 Gay Bar,见见世面,但发现那里太乱太吵了;我们决定去 Lesbian Bar,发现都是清吧,非常舒服。于是,小青就带我去了她很久之前去过的一家酒吧——JuneZ。虽然这是一家女同酒吧,但也是一家性别友好酒吧。无论是谁都可以去。我之前搜小红书出来的,有的酒吧不让男的去,感觉很幼稚。吧台不是很高,双臂放在上面姿势非常舒服。City Pop、灯光、酒品,晚风簌簌,十分惬意。



这天,也是我迄今为止,好好喝地第一杯酒。以前,我的饮酒经历非常差。由于不知道怎么喝,把威士忌到了一满杯,像喝可乐一样喝了进去,直接晕了。此外,我喝酒特别容易脸红。因此,我认为自己不善于饮酒,就再也没有喝过了。
JuneZ 的酒特别好喝,酒保用品尝杯每个都接了一些,有椰子慕斯、果缤纷、热带芭乐……我抿了一口,惊呼好喝。我终于找到水和咖啡之外好喝的东西了!要了一杯椰子慕斯,和朋友边喝边聊,聊了两个小时。更像是对自我的一种探索。

酒保是一位酷酷的女生,叫小鹿,之前在纽约的 Parsons 学时尚。她梳着脏辫;两个大花臂,右边是白虎,但左边好像不是青龙,但很好看。为人耿直、正义、积极向上、正能量,平时热爱各种各样的运动。白天运动,晚上酒吧上班,白天还可以喝朋友出来玩。很难想象她有如此惊人的能量。作为一个日常「缺电」的低能量 I 人,真的很需要一个这样的 E 人充能。她很早就去美国生活了,有着令人钦佩的经历。

周二
周二的时候,我去了四川博物院和浣花溪,附近还有杜甫草堂。这三个景点都在一个地方。四川博物院很小,我只看了看有关三星堆的展厅,拍了拍照,但如果了解的话,还是推荐相关的纪录片。出来左转,穿过小门,就到了浣花溪——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舒适宜人,但不值得天热的时候去,应该会全是蚊虫。我坐在溪边的长凳上冥想了五分钟。正午的太阳太晒,我下午就回了酒店。朋友说杜甫草堂没有什么意思,我也就没有花钱去看。

趁着晚上咨询练习前还有点儿时间,我又去酒吧喝酒了,主要是想和小鹿接着聊会儿。
周三
周三,上午去看了熊猫基地。想要逛得轻松,推荐从西门进入,南门出去。这样一来,逛完上面的几个馆后,全是下坡路,走起来也非常轻松。到了南门,有计费的出租车。如果路途远的话,可以要求司机师傅开空调,不然好像只会开窗户。熊猫基本上都不怎么营业。往那儿一坐,就知道吃,吃完了就睡。现在,一个馆里面就放了一只熊猫,人不是很多,还可以拍到一些正脸。如果在旺季,可能需要洪荒之力挤到前面拍照了。现场也有工作人员在管理秩序「不允许闪光灯、敲玻璃和大声喊叫」。看熊猫的时候,有一个拿着烤肠的小孩儿一直在大声喊叫,站在一旁的家长,根本不管。只能说,有些人的素质就是不行。
分享一个拍熊猫的方法。尽量不要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有的阿姨穿了粉红相见的衣服,玻璃反射到镜头里会有红晕。如果有遮光罩的话更好,没有的话,用手挡一下玻璃的反光,不然拍不到里面,还会拍到环境。
走在馆外的廊桥,偶尔看到下面出来放风的熊猫,有的喝水,有的继续吃竹子。如果没有一颗好用的长焦,真的很难拍到。知识互动板介绍到,25 度的时候,熊猫就会回到空调房里面了。所以,到了正午,在外面就都不见熊猫了。因为天气太热,我只看到了两只小熊猫,感觉他们都快被热坏了。

哦,对了。我不推荐做观光车。有一些地方,比如熊猫塔就不停。熊猫塔是免费的,现场预约一下就可以上了。我去的时候电梯没开。爬到顶楼,可以「一览」所有熊猫馆。开启黑白滤镜,可以拍一些明暗对比的建筑照片。而且,好不容易来一趟,多走走路吧。
晚上,小鹿叫我喝酒。我们在 CarPark 喝了两杯。酒吧里的小姐姐都很酷,也很友善,也没见到什么耍酒疯和喝吐了的客人。后来,感觉自己并没有醉,只是心跳有点快。小鹿提议转场。就这样,我们又去夜娟喝了一杯甜酒,喝起来的口感和奶茶差不多,但喝下去的感觉是酒;不算难喝,就是有点甜。三杯酒下肚,有点挺不住了。我俩聊着各自的经历,时而她鼓励安慰我,时而我帮她分析她的事情,感觉自己做了一晚上的咨询。
还好都是低度酒,自己还算清醒。我不喜欢喝醉,或者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喝酒从来没有喝醉过。作为理性的人,我必须要让自己保持理性和清醒。虽然身材上无法严格要求自己,但精神上必须如此。
那是我第一次喝到 2 点多才回酒店。出了酒吧,她搂着我的胳膊,相互慰藉。凌晨的夜里,万籁俱寂,自然地走着。
这是我曾经期待的和女性好友相伴的场景,没有什么性别隔阂和介意,只有交心,也只有人和人。
周四
周四,我没有去喝酒。因为从来没有喝过酒,这三天一下子喝了很多,于是暂停一天,审查自己的状态。白天去了小鹿推荐的咖啡厅坐了坐,完成一些自己的事情,吃了拉面就回去休息了。

那家咖啡店叫「远家」。餐厅+书店+自习相结合的一家店。一楼可以吃饭,二楼有很多开放空间和自习室(可能需要预约)。我找了一个靠窗的地方坐着,旁边来一哥们,在用「重复单词记忆法」和「看双语字幕抖音视频」学习英语,有「有道词典」贴着耳朵播放单词读音,然后嘴里嘟囔着跟读。
在安静的环境中,颇为刺耳,令我不得不换到长廊最里面的座位。写了一会儿日记,又整理了一下周二心理咨询时的对自我的发现。到了傍晚,我去了「硬米深夜酒馆」吃了拉面。
49 元的天妇罗虾拉面味道不错,就是天妇罗炸的一般,感觉像是预先炸好放在一旁备用,等有客人点了,再复炸一遍,口感一般。
周五
周五,我和小鹿约了去她朋友的射箭馆体验射箭。老板教你一些基本动作后,剩下的时间就交给你练习了。我射了一轮,幸好领悟能力足够,没有脱靶的箭矢。我索要了磅数更高的复合弓练习。因为老板不让我尝试更远的距离,所以后面几轮上靶后,射箭过程就变得无聊起来。
于是,我开始练习精准度。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掌握诀窍。工作人员反馈一些动作要领,比如,拉弓手的虎口,要紧贴下巴。放弓的时候,拉弓手要自然而然划过下巴(我推荐你去看《全世界最好的你》这部电视剧。虽然这是一部 2020 年的校园青春剧(那会儿青春剧井喷),但有一集,里面的教练向我们演示了射箭时,拉弓手的状态)。练习几次,精准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瞄准怎么办?工作人员会推荐你用右眼瞄准。可是,我不会闭左眼。于是,我选择了双眼聚焦至红色准星,当准星与后面虚化的红心对准后,放箭。不得不说,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后来,闲的无聊,我问馆长有没有什么呼吸法,但对我爱答不理的,说「现在你还用不到」;等我为了写文章再询问的时候,他们想了想说并没有什么呼吸法。
呼吸法是非常重要的。少林梁师傅在网络上分享八段锦的时候,也介绍了配合每一个动作的「阴阳呼吸法」——「抬」是阳,「落」是阴;「呼气」是阴,「吸气」是阳。动漫《鬼灭之刃》的鬼杀队不也是利用呼吸法,才能斩杀各种各样的鬼。田径运动中,应对不同的技能和步频,也有与之对应的呼吸法。
所以,最后的时段,我开始探索并呼吸法,以求9-10 环的精准度。首先,我开始使用「冥想」射箭,即拉弓吸气,将自己的形象或者负面之物聚集在箭尖,呼气放箭。尝试了几次后,我发现会因为吸气、瞄准、呼气过程较长,动作不稳,从而影响了精准度。
后面,我改成,射箭前进行一次呼气吸气让身体放松,拉弓射箭的过程中,不要有大幅度的胸腔起伏,短促的呼吸即可。以平静的姿态放箭,大幅提高了精准度。与此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学习基普乔格,记录自己射箭中、射箭后的感受。
后来,吃完烤肉店后,小鹿去酒吧上班,我则留在附近的商场转了转。在一家小铺子里面,买了自己喜欢的手链和耳夹款耳饰。回来在机场照镜子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挺漂亮的。我发现,买东西确实需要别人给一些建议,幸好姐妹的建议靠谱很多。简约的花朵,符合春天的景象。不过,长时间佩戴会被夹的很痛。打算出国前,打个耳洞。这样就能戴更多好看的东西了。

晚上,成都下起了暴雨,北京则遭受来自内蒙古的大风。我披着哥伦比亚防御服,坐地铁到了酒吧。本以为下雨,店里的客人可能不会很多。然而,八九点的时候,店内的客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来了很多 les。有自己来的,有和朋友一起来的。偶尔听到她们的谈话,我发现 les 确实对学历有一种“执着”哈哈。

那天晚上,🐑 和🌛都在。🌛认真摇酒的样子真的太帅了,一种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霸气外露。
大家一直瞒着她。我担心瞒不住的,所以只是一昧地和小鹿聊天或者默默低头喝酒。到了 12点,大家给她准备了生日惊喜。彼此之间的爱意浓浓,另旁观者颇为动容。祝福声围绕着酒馆,配合着红橙黄紫粉暖色交替的霓虹灯,幸福泡沫渲染了整个房屋,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个人。

为了赶第二天一早的飞机,简单和小鹿寒暄后,拥抱再见。
我的旅行风格

我不喜欢「规划」好的旅行
旅行应该是一种闲暇的奇妙之旅,而非工作之余的另一种「任务」。网络上火爆的「特种兵旅行」实在不是我的品味。看上去,像是更严厉的自我剥削——对自我生命和精神力的剥削。
每个城市(他者)都有各种各样的景点(阳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人们在阳具下面簇拥着,舔舐着,口交着。一个接着一个。像《千与千寻》里面的「猪」。
若跳脱而出,俯视人群,可能会惊觉自己如同随波逐流的旅人,被裹挟在集体狂欢的浪潮中。这种盲目跟风的「打卡式旅游」,往往让我们在追求"到此一游"的认同感时,逐渐迷失了自我真正的旅行意义。
我喜欢「发现」的旅行
我喜欢的旅行是好奇心驱使的「发现之旅」,毫无规划、及时决定、放下目标、随遇而安。
体验正在发生的一切。
路过的餐厅有什么样的装修布局?什么样的招牌?主打什么菜系?坐在床边正在吃饭的人是什么表情?好不好吃?
擦肩而过的行人是怎样的表情?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走路步频是快是慢?有没有张望什么?
当天是怎样的天气?晴天/多云/下雨?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雨打落在衣服上是什么声音?拂过肌肤的风又是怎样的?湿润?干燥?猛烈?
难道一个景点不去吗?也不是。我会问自己 3 个问题:
- 这个景点有什么吸引我?
- 我能获得什么?
- 可不可以不去?为什么?
在旧金山的旅行中,我是边好奇边旅行的。比如,尝尝这家中餐,那家西餐;走路的时候看到了路过了草间弥生的宣传,这才去了 SFMOMA,以及其他的一些艺术馆。比起千篇一律的景点,当地独特的艺术人文更令我着迷。
在北京,我时常遇见独行的外国旅人,他们悠然穿行于胡同深处。记得在北锣鼓巷,常见他们漫步幽静的街巷,偶尔驻足特色咖啡馆小憩。而南锣鼓巷却是另一番景象——满是拥挤的国内旅行团。
一边是自在的生活气息,一边是刻意的商业喧嚣。
我想,这就是「我的旅行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