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精神动力学方向的咨询体验

体验并不是很好

第一次精神动力学方向的咨询体验
Tomorrow I Maybe Far Away, 1967, by Romare Bearden

去年年末,我参加了某机构的线上心理咨询培训。培训内容和练习方式都还不错。该机构提供了两个低价咨询方案:

  • 99 元/次,首次免费
  • 69 元/次,前三次免费

我选择了第一个方案,找了一位精神动力学方向(我不太喜欢使用“流派”这个词)的咨询师——陆涛。她的原价是 460 元,但高昂的价格并未带来相匹配的体验。


陆涛的背景

学历
福州大学 应用心理学本科在读

长程培训

  • 和光心理咨询师基本功实务(2023.03–2025.01,294小时,进行中)
  • 和光儿童青少年 Bridge 项目(2023.10–2024.07,160小时)

短程培训

  • 和光心理动力学初级项目(2024.05–2025.01,86小时,进行中)
  • 短程心理动力学理论与实务(2023.12,24小时)
  • 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与治疗(2023.07,20小时)
  • 移情焦点(TFP)治疗评估工作坊(2023.05,6小时)
  • 精神分析初级学习营(2022.11–2023.02,48小时)
  • 精神病的心理动力学治疗(2023.04–2024.06,10小时)
  • 大侠心理助人技术: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2023.01–2023.05,27小时)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伦理(2024.06–2024.07,16小时)

实践经验

  • 咨询时数:500小时
  • 个体督导:60小时
  • 团体督导:180小时

在开始描述咨询体验前,我想先简单区分一下心理动力学治疗与精神分析。

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的关系,就像爵士乐与古典音乐。它们共享同一套语言,但节奏、结构与体验完全不同。

精神分析是原教旨式的探索:频率高、时间长、结构严谨,强调自由联想和无意识的深层挖掘。它像一次深海打捞,目标是重塑心理结构本身。动力学治疗则更灵活,频率低、交流自然,治疗师更参与其中。它仍关注无意识,但更注重现实功能的改善。

我过去在练习中也常用动力学的方式进行自我分析。2024 年 2 月起,我开始写《自我审查》系列文章,记录自我探索的过程。

自我分析并不容易。它要求你跳脱出“我”与“自己”的对话,像在镜前看着另一个自我。没有督导的支持,这种分析很容易陷入盲区。因此,我想通过一次低价咨询,验证自己的分析能力,并处理最近的情绪低谷——一种深刻的无意义感。

第一次咨询体验

周二,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线上心理咨询。说实话,体验不是非常好。坦率说,体验并不好。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真的是动力学方向的风格,还是咨询师个人的问题?」

咨询开始时,她没有像国外那样重申伦理协议,尽管我(来访者)已经在咨询开始前知道并签署了这些协议。她先用一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一下自己。我其实很疑惑,「难道不应该我先说嘛?」我接着问「那现在是该我介绍自己了吗?」

她点了点头,我开始介绍了一下自己。

我看了看时间,已经过去五分钟。这意味着我仅剩45分钟来陈述自己的问题,这还不包括咨询师的回应和提问时间。然而,咨询师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回应,连基本技巧如情感反映、总结、重述和情感表露都没有使用。我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倾听和理解

有几次,我甚至不想继续说下去。如果是从未接受过咨询的人,可能会直接中断这次会谈,愤然离去。

但我还是坚持说了下去:

  1. 我知道第一次咨询通常是信息收集阶段,不指望立刻获得启发;
  2. 我希望她能尽快了解我的背景,好在后续中更好地帮助我;
  3. 时间宝贵,我不想浪费哪怕一分钟。如果我是咨询师,我一定会珍惜每一秒。

然而,每次我讲完一段话,她常常沉默三十秒到两分钟不等。偶尔提问,也多是封闭式的:「是不是?」「有没有?」

我回答后,她又陷入沉默。让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继续说什么

这也是线上咨询的缺点——弱化了「沉默」的力量。在咨询中,沉默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沉默有两种功能:

  1. 给来访者给予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好提问和沉默,来访者有可能会说出更多内容,或者意识到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2. 给予咨询师思考的空间。咨询师往往会忍受不了沉默带来的尴尬而敷衍回应。利用沉默给予的时间,组织语言,咨询师可以认真回应。

然而,我的咨询师并没有很好地回应我的问题,因为似乎没有认真倾听我。

50 分钟到了,她说:「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

咨询戛然而止。我坐在电脑前,感觉像对空气倾诉了一整场独白。

通常,咨询师会用总结、布置作业或提出一个思考问题来结束。但她没有。甚至当我提到自己对这场咨询的疑惑时,她只是说:「我们可以下次继续谈。」

但「下次」就要收费了,99 元。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她觉得第一次免费,所以不投入;还是因为国内这些所谓「认证培训」本身就存在问题。

或许,下一次的咨询会给我一些答案吧。


加餐:精神分析 vs 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是一种原教旨式的探索。它的目标是让你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反移情等方式,逐步揭开无意识的面纱。它相信我们今天的痛苦、焦虑、重复的关系模式,往往源自童年时期未被处理的冲突或创伤。

  • 治疗频率高:每周3-5次,甚至面对面躺在沙发上。
  • 治疗师很少说话:他们更像一面镜子,反映你的内在世界。
  • 时间跨度长:几年甚至十几年。
  • 目标是结构性改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重塑你是谁”。

它像是一次心理上的“深海打捞”,你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很久,直到某天捞出一个沉睡已久的自我碎片。

动力学疗法是精神分析的“后代”,但它更灵活、现实、关系导向。它保留了对无意识、早期经验、内在冲突的关注,但不再执着于“纯粹性”。

  • 频率低:通常每周1次。
  • 治疗师更互动:他们会回应、提问、共情,甚至挑战你。
  • 时间更短:几个月到一两年。
  • 目标是功能性改变:理解你现在的困扰背后的心理动力,并逐步改变它。

它像是一次“心理重构”,不是要你彻底重建,而是帮你理解为什么某些模式反复出现,并找到新的方式去回应生活。

一个比喻:你和你内在的“剧本”

想象你的人生像一部戏剧,精神分析疗法会带你回到剧本的最初草稿,逐字逐句地分析你是如何写下这些台词的——甚至会问你:“你为什么要让这个角色在第三幕背叛你?”

而动力学疗法则会说:“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总是在第三幕被背叛?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设置这个场景的,以及你是否可以写出一个不同的结局。”

所以,核心区别在于:

  • 深度 vs 灵活性:精神分析更深更慢,动力学更轻更快。
  • 治疗关系的角色:动力学更强调“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而精神分析更强调“你内在发生了什么”。
  • 目标不同:精神分析追求“结构性转变”,动力学追求“功能性改善”。

如果你是那种想要彻底理解自己、愿意花时间潜入内心深处的人,精神分析可能更适合你。但如果你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改变、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力,动力学疗法可能是更合适的路径。

Subscribe to 知悉集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