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6|我们如何遗忘了荣格
当代学术界存在一种奇特的知识怯懦,在对待卡尔·荣格(Carl Jung)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代学术界存在一种奇特的知识怯懦,在对待卡尔·荣格(Carl Jung)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近,我想起了一段往事。某次与一位杰出学者共进晚餐时,话题转向"集体无意识"。这位平素从容的朋友突然局促不安,抿着酒嘟囔:"严肃学术圈早就不讨论这些了。"
"严肃学术圈"——这个词精准揭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狭隘性。
古希腊人深知智慧需要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的平衡——理性与直觉、秩序与混沌的融合。而现代心理学却沦为纯粹的"阿波罗式"工程,痴迷于追求"科学合法性",犹如执意用直尺丈量灵魂的深度。
荣格的"原罪"不在于错误,而在于他某些正确的洞见超出了当代方法论的认知范畴。他大胆指出:人类心理更接近但丁的《神曲》,而非机械流程图——这对当今知识正统而言,堪称最大的冒犯。
想想弗洛伊德是如何被"学术阉割"的:变成标本化的知识展品,安全地封存在学术橱窗里。但荣格的思想拒绝被如此驯服,他的洞见不断撕扯着理性主义的边界,提醒我们:在建构的确定性之外,或许存在更广阔的天地。
某次茶叙时,一位友人曾说:"左派的困境在于,他们宁可优雅地错,也不愿争议地对。"现代心理学何尝不是如此?
荣格深知一个被当代学者遗忘的真理:并非所有真知都能用统计分析呈现。梦境、神话、原型直觉——这些意识奥秘永远无法被简化为p值。然而在今天的心理学会议上(尽管沉闷,好在香槟尚可),满座精英却假装通过脑部扫描就能参透心灵奥秘。
难道我们要通过分析乐谱的化学成分来理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学术界对荣格的排斥,暴露了现代心理科学的身份焦虑。就像暴发户竭力掩饰出身,这个领域似乎害怕被人发现其科学性的不足。颇具讽刺的是,荣格思想总在"进化心理学""具身认知"等新概念中借尸还魂。
当心理健康危机肆虐之时,我们却边缘化了这位最深刻的心灵探索者。某种程度上,我们用数据精确性换取了思想深度。荣格明白(是的,我就是要用这个"过时"的词),灵魂需要的不仅是行为矫正或化学调节,心理痛苦往往源于与那个超理性领域的断裂。
这样的思想当然危险。
它们动摇学术机构的舒适区,暗示当前范式未必错误,但必定残缺。荣格在当代心理学话语中的缺席,映照的是我们的局限而非他的。我们造就了一种学术文化:宁愿拥抱舒适的半真理,也不直面令人不安的完整真相。
这何其可悲,又何其可预见。
但正如荣格所言:被否认的阴影,终将以更猛烈的方式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