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一些更新
一些更新
VoiceNotes 即将关闭 LifeTime 订阅
Voicenotes 即将取消 lifetime 订阅,那么我赶紧购买了。除了记录 todo 和想法之外,也可以用来记录心情。这里是你不知道的 5 个步骤⬇️:
- 发生了什么?记录日期。
- 什么情况?天气如何?你在哪儿?和谁?
- 你当时是什么情绪?
- 你当时在想什么?(比如,考试考不好)
- 用 1-10 分评估当时的心情(1 为开心,10 为超级不开心,可以借鉴“温度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多种情绪的话,评估每个情绪的程度百分比。
- 你有多相信那个想法?1-10 评估(1 不相信,10 为超级相信)
- 如果是问题的话,看看有没有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步骤。
- 最后打上了"Emotion Log"的标签存起来。

中国是精神分析新基地?
近期,IPA 学术研究大会在上海召开,预示着中国将成为国际精神分析运动新中心。我曾经在 这篇文章 中,写道「中国心理咨询正在重现(represent)二十世纪的美国」。不了解心理学历史的朋友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讲呢?从下面的历史横轴中,我们也许能够对心理学发展树立大局观。
大局观,或者说,宏观意识,也是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习中特别重要的一方面。拥有宏观视野,我们能够将相遇或者听说的理论、技法放置在历史横轴中,轻松地定位它的时空位置。历史横轴令我们意识到心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在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很多阅读心理学书籍的人(当然这也和出版社以及所发生时代重现历史也有关系)总喜欢阅读某一个特定时代的书籍,从而「返乡」返回到那个时代,并神经质般地固着、执着于那个方法,并崇拜为「神」,并否决其他的方法。
这些人通常是没有哲学思维、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他们往往听从「大师」,然后成为了忠贞不渝的「信徒」。在另一篇公众号文章的评论区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种情况。
现在,精神分析成为了几乎是中国最火热的「流派」。小初高大学的心理老师基本都学过,北师大、中德班、中美班等等联合办学,让这一「过时」的技术延续香火。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在主奴关系中,主人并不通过自己的劳动直接生产或改变自然状态,而是将自己的欲望施加在奴隶身上,通过奴隶的劳动来完成自己的欲望。同时,奴隶不得不去满足主人对于物的欲望,也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这些人似乎恰恰陷入到这样一种主奴关系辩证法中。在这样的关系里,他们首先是「大师」的奴隶/仆人,沉溺在主人的欲望和被构建的幻想中,满足「大师」的欲望。「出师」后,便成为了「主人」,开始招揽更多的信徒。这样的模式除了在「邪教」里见到外——比如电影《周处除三害》——便是在「传销」团体中。
他们不仅有着极强的初级自恋(primary narcissistic),也有着接近暴力的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和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我们可以可以观察到一些防御机制和认知扭曲。
例如,他们会强烈否认(denial)那些可能动摇自己的「地位」的事实,心理上过滤掉(filtering)积极的事物,只关注负面信息。他们可能会以非黑即白(all-or-nothing)的方式认为科学毫无价值;也可能出现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的情况,渴望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他们,因受挫而未能得到心理咨询的帮助,最终开始公开反对心理咨询。最后,他们会用「存在即合理」来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一切。
是啊,这些人显然将这句话误用了的,但因为不具备哲学和科学思维以及对「理论」的摒弃和鄙视,他们误用知识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他们「合乎理性」的面对知识,那么就不会偏离。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这些人的特征往往是上了年纪,不继续学习,有一种「命定论」以及开始固着于某种宗教信仰,产出的话语往往有自恋特征和非理的经验论调。俗称,「爹味」。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无法和这些人基于理性的合理探讨,因为他们不具备理性。
我在 帖子 中写到: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现在,面对网状的巨量信息和瀑布状的生成内容,人们需要用哲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武装自己。观察一下身边人,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没有二者的年纪大的人,特别推崇某一种方法或者相信某种论调,服从某种权威/凝视,又或是需要解释非常多的内容……
当然,哲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指的不是鼓励你成为“网哲”,即各种哲学术语封闭自己的家伙们,或者杠精,而是基于理性形成一套自己的多维思维模式,遇到不同的问题,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你可能听过很多,比如 think out of box,induction、deduction……
所以,在这样一个缺少科哲思维、批判精神的社会,推广精神分析实在是危险的。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它至少需要个体具备以下几种特质:
- 高度警惕
- 批判精神
- 自我理解力、反思能力
- 语文阅读能力、逻辑能力
- 持续学习
在国内,「精神分析」名称上和被各种自媒体渲染的神秘感始终是一个问题。精神分析之「反叛」和「批判」的「向上」内核,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也是难以进行的,比如性、性关系、性别、父权的讨伐……
集体主义文化和大众的顺从性难以让「学生」「质疑」和「挑战」权威。归根结底,精神分析的发展如何与教育、培养模式是脱不开关系的。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那么可能会看到这样一种迹象:一堆拿着证书,不继续学习的人,作茧自缚,形成「自恋团体」并被围困在术语中。
所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正视和辩证地面对精神分析的优势,去伪存真。在美国,高胜任能力的精神治疗师(psychotherapist) 均具备精神分析知识,并且武装自己,通过结合现代医学技巧和大量的临床证据反复验证精神分析的各种理论。
从这一点来说,如果「精神分析运动」落地中国的临床医学界,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也许对治愈的效果和效率带来更多的期望。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如此。这也是我创作小报童《精神分析入门》的原因之一。通过阅读提升「向内的」(introvert)逻辑理解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向外的(extrovert)应用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的知识分析企业里面的老板、同事;分析用户,更加精准地定位用户群「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或者欲望」;分析产品,比如「给用户创建了什么欲望?」
「常读常新」奖励
如果你在邮箱中收到了来自重新思考 Substack 的 Comp 邮件,恭喜你!因为在过去 30 天内你经常查看邮箱,特为你准备了惊喜。在接下来的 7 天内,你可以免费阅读近 30 篇付费内容、20 篇精神分析文章,以及前天(周六)更新的文章。
会员资源库更新!
重新思考会员资源库正式更新!更名为 RE · Neo Prime,下一年的新起点。
👉 投稿
- 无论你想来信询问心理问题、读者来信、树洞;还是自我反思;又或是有意思的生活记录,甚至是行业内幕/反思/发现!ReThink 欢迎所有行业的真知灼见!
👉 书籍推荐
- 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好文?又或是看到了什么样的视频?想要分享给大家一起看看,立即点击上方链接,开始推荐吧!
成为会员,加入微信、知识星球社群参与互动吧!
- 知识星球会搭载所有付费文章中引用的资料文献,都帮大家整理好了;以及承载了参与活动,比如和「习惯点点」合作的读书打卡活动。
读者登记来啦~为了更好地看见支持重新思考的读者,请大家填写一下表单~
一些会员计划:
- 人格疾病(培养对人格疾病的正确认识)
- 心理学历史和自传、自杀干预视频
- 阅读经典
- ……




其他
金句:
Educate yourself about things. Study hard what interests you the most. Don't worry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of you, 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rain your mind to think, doubt, and question. That's how you grow.
多学习新知识。努力学习你最感兴趣的东西。不要担心别人怎么看你,这不关你的事。训练你的大脑去思考、怀疑和质疑。这就是你成长的方式。